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诗。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这首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根据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所载,此诗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
高适在边塞地区从军期间,亲身经历了边塞的艰苦和危险。他目睹了边塞士兵们的忠诚和勇敢,也感受到了边塞的荒凉和孤寂。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能够真实地描绘出边塞的景象和士兵们的心情。
在这首诗中,高适以酬和的方式回应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王之涣的词描绘了凉州的美景和人民的苦难,而高适则以自己在边塞的经历为基础,表达了对边塞士兵的敬佩和对边塞生活的思考。他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和士兵们的忠诚,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边塞士兵的英勇。
这首诗不仅是对王之涣的回应,也是高适对边塞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艰苦和士兵们的坚韧,同时也能够体会到高适对边塞生活的理解和敬佩。这首诗展示了高适作为一位边塞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使读者对边塞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 塞上闻》创作背景详情»
高适的这首诗展示了他独特的风格,与其他写边塞生活的诗不太相同。诗中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展现了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人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广袤胡天和羌笛之声,以及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透露出缕缕乡思。然而,这乡思并不带有哀怨之情,而是以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回味无穷。在唐代边塞诗歌中,这首诗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 塞上闻》简析详情»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大臣、诗人高侃的孙子。高适曾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于永泰元年正月因病去世,追赠礼部尚书,并被谥号为“忠”。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充满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文集共有二十卷。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壮丽景色和边塞人民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乱。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高适的代表作品包括《别董大》、《别李副使》、《塞下曲》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的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高适是一位杰出的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