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跟随商帅国器围猎南阳,与仲泽、鼎玉对这件事作了文章。
少年射虎的英豪,统领赤羽千军若等闲。头悬金铃,锦绣围脖,千骑相随于广袤平原,纵横驰骋快如流星闪电。飞禽游鱼无路可遁,骏马在浓雾中奔腾,长长的队列合围在一起。看那寂静的山谷,旌旗飘扬,志得意满,好似平生一场胜战。
城台明月高悬,鼓角声远远传来,夜里营中在做什么呢?满载而归的将军在高堂设宴。江淮的草木,中原的狐兔,一听到声威便不战而退。那功劳卓绝的韩信和彭越,不过是供人驱使的鹰犬。试问商帅何时策马扬鞭,三箭定天山。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二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五仄韵。
商帅国器:完颜斜烈,名鼎,字国器。曾任元帅,镇商州,故称商帅。
仲泽:王渥,字仲泽,金人,工诗善赋,词亦闻名。鼎玉:据施国祁《元遗山乐府笺注》谓为燕人王铉。
名豪:英豪,指商帅。
赤羽千夫膳:赤羽即旗帜。千夫膳即千夫之膳食。两者合起来是指军队人数众多,阵容盛壮。
金铃锦领:指车骑之鲜艳。
星流电转:形容打猎车骑奔驰得迅速。
飞潜:天上的飞禽和水里的游鱼。
长围:指打猎合围以困鸟兽。
韩彭:指韩信和彭越。两人都是西汉初著名武将,辅佐刘邦建国后,皆获罪被杀。
鹰犬:指为人所驱使利用。
天山箭:唐薛仁贵曾率军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之称。
《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阳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金朝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的夏天。在这个时期,金朝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中。金哀宗是金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面临着许多内外的困难和挑战。
在外部方面,金朝与其它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特别是与南宋朝廷之间的战争不断,使得金朝的国力逐渐衰弱。此时,金朝正面临着南宋朝廷的强大压力和威胁。
在内部方面,金朝也面临着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问题。官员们贪污腐败,百姓们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这些问题使得金朝的统治者们感到无力应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创作应运而生。作者可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他通过这篇创作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他可能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人们对国家困境的关注,呼吁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共同努力,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这篇创作背景的重要性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解读这篇作品的背景和意义的视角。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品味这篇作品。
《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阳同》创作背景详情»
元好问的词中的威武气势。军中高宴,意味着商帅带领的军队在围猎中获得了丰收,取得了胜利,这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喜悦和骄傲。而“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的描写,则展现了商帅豪情万丈的英雄气概。酒酣胸胆尚开张,意味着商帅在围猎之后,仍然豪情满怀,胸怀壮志,不畏艰险。而鬓微霜,则暗示商帅已经年过半百,但依然英勇无畏,不惧岁月的磨砺。
整首词以围猎为主题,通过描绘猎场的壮丽景象和商帅的英勇形象,展现了作者对猎场豪情的赞美和对商帅英勇无畏的敬佩。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典故的运用、比喻的使用等,使词语更加生动有力。同时,通过对围猎场面和商帅的描写,词中还蕴含了对战争的理解和对军人气概的赞美。整首词气势雄壮,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见解和才华横溢的写作技巧。
《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阳同》赏析详情»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