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太湖岸边的景物一片凄凉,明净的湖水环接着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见鱼龙的踪影,它们被锁在弥漫的烟雾里。正想起范蠡和张翰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小船载着鲈鱼,迅速驶来,撇开重重波浪。傍晚,暴风雨突扑面而来,只好沿着小洲弯处回航。
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为什么壮年时就面容憔悴,容颜变得衰老,白发苍苍?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钓,但是又担心鸥鸟猜疑妒忌,使鱼儿都不肯游近钓丝旁。还是划着小舟穿过芦荻去,默默地观看湖面浪涌涛荡。
注释:
淡伫:安静地伫立着。
洞庭山:太湖中的岛屿,有东洞庭、西洞庭之分。
渺弥:湖水充盈弥漫无际。
陶朱:春秋越国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鉴于勾践难于共富贵,遂弃官从商。
张翰:字季鹰,吴(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囧)执政,任为大司马东曹掾,在洛。知囧将败,又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不久,囧果被杀。
撇浪:搏击风浪。
汀湾:水中港湾。
寒潭:指在丹阳的小潭。此时作者人在苏州。
鸥鸟相猜:《列子·黄帝》篇载,有人与鸥鸟亲近,但当他怀有不正当心术后,鸥鸟便不信任他,飞离很远。这里反用其意,借鸥鸟指别有用心的人。
青纶:青丝织成的印绶,代指为官身份。
刺棹:即撑船。
《水调歌头·沧浪亭》译文及注释详情»
《沧浪亭记》是苏舜钦的仅存之词。故事发生在北宋庆历四年,当时范仲淹、札衍等人推行“庆历新政”,试图改革政治体制。苏舜钦因为被范仲淹推荐,被任命为集贤校理和监进奏院的职位。然而,保守派人士为了打击改革派,对苏舜钦进行了诬告,指责他监守自盗。因此,苏舜钦被撤职并流放到苏州。
在苏州,苏舜钦购买了一处荒废不堪但十分幽静的花园。他在花园旁边的水边买下了一些石头,用这些石头建造了一座名为沧浪亭的亭子。沧浪亭成为了苏舜钦的隐居之所,也是他写下《沧浪亭记》的地方。
《沧浪亭记》是苏舜钦在沧浪亭中的所思所感的记录。他以沧浪亭为背景,描述了自己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苏舜钦表达了对政治的失望和对人性的思考。他通过观察自然景色和回忆过去的经历,反思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这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文字风格而闻名。它不仅展示了苏舜钦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动荡和苏舜钦个人的遭遇。《沧浪亭记》成为了苏舜钦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水调歌头·沧浪亭》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评析主要讨论了苏舜钦的这首词《丈夫志》。词人在被迫闲居期间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自己被迫退出官场、个人志向无法施展的愤慨和痛苦。
评析指出,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在湖山之间隐逸生活的乐趣。他与自然为伍,追慕陶朱、张翰等人,享受着垂钓归来的乐趣。在这种隐逸生活中,词人不再受到官场的暴风雨般的伤害,心境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
然而,下片则揭示了词人被迫过这种生活的痛苦。宋代文人士大夫通常都有“先忧后乐”的济世精神,不轻易退隐。即使谈及隐逸,也可能是故作姿态或出于无奈。而苏舜钦之所以隐逸,是出于无奈。他明确表示“丈夫志,当盛景,耻疏闲”,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抗拒和排斥。对于“壮年”的追问,词人充满了愤慨不平之气,他并不是真正“潇洒”和超脱的。他虽然故作垂钓的姿态,但实际上内心中仍然存在进退矛盾的形象。最后的“无语看波澜”则表达了他的不甘心。
评析最后指出,词人后来再度出仕,说明了他的内心真实想法。这篇评析通过分析词的内容和词人的背景,揭示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不甘心的情感。
《水调歌头·沧浪亭》评析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苏舜钦在被贬谪后的彷徨和忧心。上阕描写了他隐逸于太湖风光中的乐趣,下阕则表达了他对岁月的蹉跎和志向难伸的苦闷和惆怅。
文章开头,苏舜钦站在沧浪亭上,远眺太湖风光。他完全沉浸在与天地同乐的沉醉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潇洒和深远。他在《沧浪亭记》中写道:“我乘着小船,头戴幅巾,来到这里,却忘记了回去的路。我举起酒杯,高歌一曲,坐在这里仰望天空。野老没有来,但鱼和鸟儿一起欢乐。”他自称为“沧浪翁”,似乎已经达到了“乐天”的境界。
然而,突然间,某种意识将苏舜钦拉回到现实中,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忧思和烦恼。他写道:“我忽然想起了陶渊明、朱熹和张翰,他们都是伟大的文人,但我却在忙碌中度过时光,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这种意识的时间流动通过“念”“忽”“急”“还”等词语得以展现。苏舜钦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充满了繁忙和艰难,与天地归一的境界中突然出现了人生的烦恼和困扰。他写道:“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预示着人生之路的曲折和风雨。
文章提到,“沧浪亭”这个名字取自屈原的《渔父》,表达了古代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可以看出,苏舜钦一直无法摆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情结。他响应了范仲淹的士大夫精神,先为天下的忧愁而忧愁,后为天下的乐趣而乐趣。苏舜钦在被贬谪时正值壮年,对于自己的容颜逐渐老去感到担忧。他希望能够通过隐居来克服和超越历史的寂寞,但担心自己无法被鸥鸟信任和接纳。他感到生命没有出路,时间黯淡无光,未来之路不明朗,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这才是他真正的痛苦。
整篇文章以一种看似闲适但充满反抗和无奈情绪的“无语看波澜”的方式,描绘了苏舜钦被贬谪后的内心世界。他在美丽的太湖风光中感受到了快乐,但又被现实的困境所困扰。这种矛盾和痛苦使得他的人生充满了彷徨和忧心。
《水调歌头·沧浪亭》赏析详情»
苏舜钦(1008—1048)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字子美,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他的曾祖父是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的。苏舜钦曾担任过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务。
苏舜钦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而受到守旧派的仇恨。当时的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指责他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的钱来宴请宾客。因此,苏舜钦被罢职后退居苏州。
后来,苏舜钦重新得到重用,被任命为湖州长史。然而,不久之后他就因病去世了。
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被人们称为“梅苏”。他的诗文被收录在《苏学士文集》中,其中诗集有《苏舜钦集》16卷,清康熙时期的影印本收录在《四部丛刊》中。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苏舜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