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黄河的水仿佛是从天上流下来的,黄河的险恶让人连鬼都要俯瞰而不敢过去。当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掀起的水浪比吕梁山还要高,水浪的声势可以与八月的钱塘潮相比,一洗尘世的污浊。黄河的水浪冲击着万物,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然保持着镇定和从容。
砥柱山的高峻就像危险的鸟巢,难以攀援。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奸。无需“燃犀下照”去观赏水下美景,也不必像拉弓射箭那样费力,就能力挽狂澜。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注释:
三门津:即三门峡,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因峡中有三门山而得名。据《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
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 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其地不名一处。
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尘寰(huán):尘世。
溃:洪水旁决日溃。
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语出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
鹄(hú):水鸟名,俗称天鹅。
杳(yǎo):此指高远。
秘神奸:《左传·宣公三年》载夏禹将百物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词中神奸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
燃犀:《晋书·温峤(jiào)传》载峤至牛渚矶,人言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佽(cì)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一云即做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这首词是以游览黄河三门峡为主题,表达了词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自己豪情壮志的情感。词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形象描写,使词的意境更加丰富深远。
文章首先介绍了这首词与同词牌的《水调歌头·游龙门》的相似之处,都是写游览河山,抒发情怀之作。然后详细描述了黄河三门峡的地理特点和景观,如黄河中的砥柱山、黄河的气势和险要之处。上片写黄河的气势和险要,通过描绘黄河的浩渺和怒浪滔天的景象,展现了黄河的壮丽和威力。下片则以古典旧事为引,表达了词人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斗志。通过运用典故和形象描写,词人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险,乐观豁达的气质和抱负。
整篇赏析对词的用典和意境进行了分析,认为词中的典故运用恰当,不显含混难懂,典典都扣中主题。从谋篇布局来说,上下呼应,环环相扣,气势作足。最后引用叶燮的评价,称赞这首词写得自然流畅,境界独到,意境天成。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对词的主题、用典和意境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词的内涵和词人的情感表达。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赏析详情»
拢了前文的景象,以“千峰万壑”来形容三门峡的地貌。千峰万壑,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三门峡险峻的山势和深邃的峡谷,给人以壮观之感。接下来的一句“石壁如削,水流如织”,更是将三门峡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石壁如削,形容了峡谷两侧陡峭的山壁,给人以坚实而险峻的感觉;水流如织,则形容了峡谷中奔腾的河水,给人以流动而磅礴的感觉。这两句通过对山势和水流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三门峡的雄险之美。
接下来的几句则以“千古风流”来赞美三门峡的历史和文化。千古风流,意味着三门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英勇的历史传说。而“英雄辈出,文人墨客”则表达了三门峡培养了无数英雄和文人,他们为三门峡增添了无尽的风采和魅力。这几句赞美了三门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整篇词篇更加丰富和深刻。
最后一句“三门峡,天下绝”,则是对三门峡的总结和评价。天下绝,意味着三门峡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没有可比性。这句话既是对三门峡的赞美,也是对词篇整体的点睛之笔。
总的来说,这篇词篇通过对三门峡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其雄险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词人运用雄放的笔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境界,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整篇词篇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堪称历代咏三门峡作品中的佳作。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鉴赏详情»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