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边草》原文赏析

  • diào
    xiào
    lìng
    ·
    biān
    cǎo
  • [
    táng
    dài
    ]
    dài
    shū
  • biān
    cǎo
    biān
    cǎo
    biān
    cǎo
    jìn
    lái
    bīng
    lǎo
    shān
    nán
    shān
    beǐ
    xuě
    qíng
  • qiān
    wàn
    yuè
    míng
    míng
    yuè
    míng
    yuè
    jiā
    shēng
    chóu
    jué

原文: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豪放边塞写景思乡调笑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戍边的兵士也已老。山南山北雪后放晴,千里万里处处月明。明月啊,明月!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悲苦愁绝。

注释:
调笑令:一种词牌名。唐代白居易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说:“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自注中解释:“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这个调子是唐代的曲调。这首词调是单调的,有八句,共三十二字。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他句子都押仄声韵。其中第二句重复使用了第一句的内容,第七句重复使用了第六句的内容,第六句颠倒了第五句末尾的两个字。

边草:边塞上的草。这种草在秋天干枯后变白,被牛马吃掉。

尽:死亡。

雪晴:下过大雪后放晴。

月明:月亮的光辉明亮。

胡笳(jiā):一种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管乐器,汉魏时期常常使用。

绝:非常,表示事物程度的副词。 《调笑令·边草》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在那个时候,政府为了管理边地事务,在边境地区设立了都护府。许多士兵被派驻到边地,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悲苦。边地战事频繁,士兵们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这首词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边塞士兵们渴望回归故乡的愿望。在边地的岁月中,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困苦,他们渴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享受平静和安宁的生活。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士兵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们在边地度过了艰苦的岁月,但他们的心始终牵挂着家乡的风景和亲人的笑容。他们渴望能够回到故土,重温家乡的温暖和亲情。

这首词不仅仅是对边塞士兵们的心声的呼唤,也是对那个时代边地战事频繁、士兵生活艰辛的真实写照。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总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唐朝时期边地都护府的设立和士兵们在边地的艰苦生活。作者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士兵们渴望回归故乡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战争的残酷。这首词以其深情和真实的描写,成为了唐代边塞文学的经典之作。 《调笑令·边草》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和老兵的形象,表达了戍卒思乡的情绪。词中的边塞风光描绘了辽阔的草原和冰天雪地,展现了边塞的荒凉气氛。通过描写草尽和兵老,作者抨击了统治者对戍卒的冷漠态度,表达了对戍卒遭遇的同情和抗议。中间一联的描写则通过雪晴和月明,表达了戍卒与家乡的遥远距离,以及月亮引起思乡之情。最后一句以胡笳一声惊醒戍卒的梦境,表现了戍卒的极度忧愁和苦闷。整首词没有直接提到思乡怀人,但通过景物的烘托,表达了戍卒思乡的主题。 《调笑令·边草》赏析详情»

鉴赏

我们可以感受到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们身处边塞,长期征战,岁月如梭,归期渺茫。望着边草逐渐变白枯干,他们深感时光的流逝和青春的消逝。然而,朝廷却对他们漠不关心,他们戍边到老也没有人来换防。眼见边草年年枯白,回乡的希望也渐渐破灭。这种悲凉的感触在词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士兵们的乡思之切和怨怅之深。

接下来,词中的视角转移到了白雪和明月,更加渲染了士兵静夜思归的心境。在寂静的冬夜,他们站在边关,看到皑皑白雪和明亮的月光。白雪和明月相映成辉,边地的广阔和清净更加显现出来。这并不是在赏景,而是以美景来表达哀愁,更加凸显了士兵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无论是南山还是北山,千里万里,到处都是雪,排列重叠的句式更加突出了士兵的忧思。望着明月常常触动乡情,更何况远在边塞、久别故乡的士兵呢?他们的思绪无法抑制,随着明月的流光牵引着他们的思绪飘到万里之外的故乡。唐代的边塞诗常常借助望月来表达征人的乡思,如李益的《从写北征》和《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词也是如此,通过描绘雪晴和月明的宁静景象,让我们感受到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调笑令·边草》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戴叔伦的照片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是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出生于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年轻时拜萧颖士为师。他曾担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务。晚年他上表自请为道士。

戴叔伦的诗作多以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为主题,但也有一些作品如《女耕田行》、《屯田词》等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他在诗歌中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强调诗歌应该具有美好的景象和意境。

戴叔伦的诗歌涉猎广泛,包括各种体裁。他的作品既有五言绝句,也有七言绝句,还有律诗、乐府等形式。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被誉为唐代诗坛的佳作之一。

戴叔伦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原因目前无法确定。

猜您喜欢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宋代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