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稚川山水》原文赏析

  • zhì
    chuān
    shān
    shuǐ
  • [
    táng
    dài
    ]
    dài
    shū
  • sōng
    xià
    máo
    tíng
    yuè
    liáng
    tīng
    shā
    yún
    shù
    wǎn
    cāng
    cāng
  • xíng
    rén
    xiàn
    qiū
    fēng
    shuǐ
    qīng
    shān
    xiāng

原文: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相关标签:山水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注释:
松下茅亭:从亭子外面看。
凉:传达了给人以舒畅之感。
汀沙:指靠近水边的沙洲。
云树:高大的树木。
苍苍:深青色,幽暗。
思:指的是思乡的感情。 《题稚川山水》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一个炎热的仲夏五月。尽管具体的创作年份尚待考证,但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进行了一次宦游之旅。在这个旅途中,诗人经过了漫长的日间跋涉,直到傍晚时分才来到了稚川。在这个时候,他在松树下的茅亭中找到了一个休息的地方。

在这个茅亭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或许是因为长时间的离乡漂泊,或许是因为这个季节的特殊性,诗人的心中涌起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如同涌泉般涌现,使得诗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于是他决定将这种情感化为文字,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充满了诗人在旅途中的辛劳和疲惫,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在这个炎热的仲夏五月,诗人在稚川的茅亭中找到了一丝清凉和宁静,这种环境使得他的思绪得以舒展,情感得以宣泄。通过这首诗,诗人将自己的心情和思乡之情表达了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题稚川山水》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江南山水风光的写景诗,同时也是一首典型的旅游诗。诗人在宦游途中偶遇了稚川山水的美景,热情赞颂了它的优美,并巧妙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行人傍晚在茅亭小憩时所见的景色,也点染了稚川山水的美。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仲夏的炎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发现一个茅亭,这让他感到喜出望外。在茅亭中休息时,他感受到清幽的凉意,心情也变得愉快。再往远处看,江中的沙洲和云烟缭绕的绿树,在暮色的映照下显得苍茫无边。上句从小处入手,用工笔描绘;下句从大处着眼,用泼墨涂染。前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意境淡远的松亭晚眺图,传达了稚川山水给予异乡行人的快感和美感。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行人在松亭晚眺中突然唤起的乡情,也是对稚川山水的盛赞。行人被稚川山水所感动,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诗中的“行人”二字,点明了前两句都是行人眼中所见;而“秋风思”则代指乡愁和思念,唤起了诗人对故乡一切熟悉亲爱的事物的深切忆念。

这首诗的妙处不在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描绘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氛围,令人回味无穷。 《题稚川山水》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戴叔伦的照片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是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出生于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年轻时拜萧颖士为师。他曾担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务。晚年他上表自请为道士。

戴叔伦的诗作多以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为主题,但也有一些作品如《女耕田行》、《屯田词》等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他在诗歌中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强调诗歌应该具有美好的景象和意境。

戴叔伦的诗歌涉猎广泛,包括各种体裁。他的作品既有五言绝句,也有七言绝句,还有律诗、乐府等形式。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被誉为唐代诗坛的佳作之一。

戴叔伦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原因目前无法确定。

猜您喜欢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宋代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咏山泉 / 山中流泉

唐代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宿王昌龄隐居

唐代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