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清溪流向深不可测的石门山谷,隐居的地方只有孤云相伴。
松林稍头透出微微月光,这清幽的月光也好像专为您送来的。
茅亭夜静花影好像已恬然入梦,种有药草的院子到处都是斑斑苔痕。
我也想要像他这般辞去世俗之累,与西山的鸾鹤为伍去了。
注释:测(一作“极”):极其深远。
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有。
犹:还,仍然。
宿:比喻夜晚的静谧,花影如眠。
药院:种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鸾鹤:古代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文人常建和王昌龄的友谊以及他们在官场和归隐之路上的不同经历。常建和王昌龄在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同时考中进士,成为宦官和好友。然而,他们在之后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归宿上却有着不同的选择。
在这首诗中,常建辞去官职后正巧经过了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天的安徽省含山县石门山。常建选择在这里过夜,这是他曾经的好友王昌龄隐居的地方。在这个熟悉的地方,常建被回忆所触动,他的情感被唤起,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这篇创作背景描绘了常建和王昌龄的友谊和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选择。常建选择了辞去官职,归隐山林,而王昌龄则选择了继续在官场上奋斗。这首诗通过常建在王昌龄曾经隐居的地方过夜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过去友谊的思念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情感基础。
《宿王昌龄隐居》创作背景详情»
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隐居山水的向往和对朋友们追求仙境生活的劝告。诗人表示自己也要感谢时光的流逝,选择隐居在西山,与仙鸟鸾鹤为伴。这里的“鸾鹤群”与江淹的诗句相呼应,传达了诗人对自己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们追求仙境生活的劝告。整首诗以山水隐逸为主题,通过描写王昌龄隐居处的景物和诗人的感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们的劝告。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比喻手法,展现了清高风度和情趣。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们的劝告,展现了山水隐逸的美好和清高风度。 《宿王昌龄隐居》赏析详情»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期在官场中不得意,于是选择了过着漫游生活,经常往来山水名胜之间。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目前没有明确的记录。
在他的诗歌中,常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而闻名。他的诗作多以山水、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后来,常建移居鄂渚并隐居,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在大历年间,他曾担任盱眙尉一职,为当地的行政官员。然而,关于他在隐居期间的具体情况和活动,目前所知甚少。
常建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尽管他的生平事迹不甚明了,但他的诗作仍然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