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每天带着竹杖四处漫游,把世界当作我的家。秋夜赏月,春日品花。遇到人和事时不再产生喜恶之心,将自己的身心都交给大自然的山水云霞。
我随心所欲地飘飘然来去,有时去酒楼喝酒,有时去佛寺品茶。我就像一只黄鹂,不知道明天会停留在哪个家。
注释:先生:作者的自称。筇(qióng)杖:即竹杖。
把住:控制住。
放行:出行。
旗亭:代指酒楼。
萧寺:佛寺。
《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译文及注释详情»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在南宋时期。这次事件导致了南宋政权的覆灭,使得朱敦儒等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靖康之难之前,朱敦儒是一个热爱自由自在的人,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流连忘返,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他还喜欢饮酒吟诗,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他的性格傲慢自大,不愿意向王侯低头,因此在朝廷中备受争议。
然而,靖康之难的爆发改变了一切。南宋政权被金国侵略,朱敦儒等人被迫离开原本的生活环境,逃亡到更为安全的地方。他们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享受山水的机会,生活变得艰难而苦涩。
朱敦儒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对过去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他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想象着自己再次能够自由自在地游山玩水、饮酒吟诗的场景。他对王侯的傲慢态度也有所反思,意识到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低头求生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这首词反映了朱敦儒在靖康之难后的心境变化,他从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变成了一个被迫屈服于现实的人。这也是许多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他们不得不放弃过去的自由与悠闲,面对现实的残酷和无奈。
靖康之难成为了朱敦儒等人生活的转折点,他们的命运被彻底改变。这首词记录了这段历史时期的背景和朱敦儒的心路历程,也反映了人们在动荡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词表现了一种出尘旷达的悠闲境界。词人以“筇杖生涯”来概括自己的晚年生活,表明他已经不再关心世事,完全投身于自然山水之间。词中的“挑月更担花”描绘了山野风情的美丽和身处山野的惬意。通过用竹筇挑月和担花来描绘词人在花前月下悠然自得的神态,读者可以感受到词人吟风弄月的情趣。接下来的“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一句,继续以“筇杖”作为象征,词人看透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对于爱恨已经没有了任何感觉,而倚杖而行则成为他对生活的向往,他所行之处烟霞缭绕,成为他理想生涯的寄托。词人在“筇杖”这一意象上凝聚了许多思想情感,寄托了丰富的意蕴。
下阕继续以“竹筇”作为意象,表达了放逸之情。词中的“飘然携去”一句描述了词人倚杖而行的踪迹,他带着筇杖到“旗亭问酒”,到“萧寺寻茶”,通过“寻”和“问”这两个动作,隐含了词人生计的清寒,同时也展现了他潇洒落拓的神情。结尾的两句尤为巧妙,词人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飞来飞去的黄鹂,不知道会飞到哪家,这种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天真赤子之心。
整首词通过以“筇杖”为中心的意象,展现了词人晚年的出尘境界和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同时,词中的山野风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也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词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一种心灵的愉悦和启迪。
《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赏析详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是洛阳人。他曾担任过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等职务。后来他退休了,定居在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朱敦儒去世。他留下了一部名为《樵歌》的词集,共三卷。朱敦儒因其才华出众而被称为“词俊”,与“诗俊”陈与义等人一起被称为“洛中八俊”。楼钥在《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中提到了这一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