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赏析

  • xiāng
    jiàn
    huān
    ·
    jīn
    líng
    chéng
    shàng
    西
    lóu
  • [
    sòng
    dài
    ]
    zhū
    dūn
  • jīn
    líng
    chéng
    shàng
    西
    lóu
    qīng
    qiū
    wàn
    yáng
    chuī
    jiāng
    liú
  • zhōng
    yuán
    luàn
    zān
    yīng
    sàn
    shí
    shōu
    shì
    qiàn
    beī
    fēng
    chuī
    leì
    guò
    yáng
    zhōu

原文: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豪放爱国怀念忧愤相见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南京)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发生在南宋时期。当时,金国入侵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沦陷,南宋的两位皇帝被俘。朱敦儒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文人,他在靖康之难后仓猝南逃到金陵(今南京),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在金陵,朱敦儒客居于此,他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俯瞰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他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于是,他用词笔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以金陵城西门城楼为背景,描绘了城市的壮丽景色和历史的沧桑。朱敦儒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城楼上的风景,城墙上的烽火,以及城下的江水。他通过描写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这首词既是朱敦儒对金陵城的赞美,也是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在靖康之难后,南宋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势,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朱敦儒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词以其深情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南宋末年文人的代表作之一。它记录了那个动荡时期的历史瞬间,展现了文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同时,它也成为了后人了解南宋末年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词人的心情更悲。泪过扬州,扬州是古代的繁华之地,也是作者的故乡。泪过扬州,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整首词以登楼为背景,通过描写秋景和国事,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词人以个人的感受和情感,抒发了对国家和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忧虑,展现了词人对时代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详情»

宋代诗人朱敦儒的照片
朱敦儒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是洛阳人。他曾担任过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等职务。后来他退休了,定居在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朱敦儒去世。他留下了一部名为《樵歌》的词集,共三卷。朱敦儒因其才华出众而被称为“词俊”,与“诗俊”陈与义等人一起被称为“洛中八俊”。楼钥在《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中提到了这一称号。

猜您喜欢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宋代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宋代 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