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从湘江走到尽头便抵达了洞庭湖,楚天辽阔,远处是数座青翠的山峰。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船头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
水湾处红色的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夜深渐凉,停泊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
注释:
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浣溪沙·洞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创作的。当时,他被任命为潭州的知州,负责管理该地区的事务。然而,在他担任知州期间,他还被调派到荆南(即荆州,今湖北江陵)兼任荆湖北路的安抚使。这意味着他需要同时管理两个地区的事务。
在这段时间里,张孝祥经常需要穿越洞湘江,这是一条连接潭州和荆南的重要水道。洞湘江是一条宽阔而湍急的江河,它的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每次穿越洞湘江,张孝祥都能感受到江水的浩渺和湍急,以及江岸两侧的壮丽景色。
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孝祥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丽的景色,他的心灵也被这些景色所触动。于是,他在洞湘江入沿庭湖的地方,灵感涌现,创作了这首词。
这首词以洞湘江为背景,描绘了江水的湍急和壮丽,以及江岸两侧的美景。通过词中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张孝祥在洞湘江畔的心境和情感。这首词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美丽,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张孝祥在管理两个地区的辛勤工作之余的一种发泄和情感宣泄,也是他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的表达。这首词通过描绘洞湘江的景色和表达作者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浣溪沙·洞庭》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创作的,当时他在调任荆南时写下了这首词。词中表达了词人对洞庭湖的赞美和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词的开头,词人回忆起自己之前的经历,描述了他在洞庭湖畔的情景。他以“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言表达了他对世俗的不满和愤世嫉俗的情绪。而这首词则写得更加平和,词人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通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的全景。他没有过多地描述湖的大小,而是通过描绘四周广阔,远处山峰青翠的景象,展示了湖的规模和气象。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官船晚泊时的景象,通过“旗梢不动晚波平”一句,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美。这样的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了一幅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则写词人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通过“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这两句,词人展示了他对景色的观察和感受。他巧妙地运用对仗和色彩感,描绘了远处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和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最后一句“夜凉船影浸疏星”以景语收结,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
整首词以平和的语气,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和自然的宁静。词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和对世俗的超脱态度。这首词以其精致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词人的才华和情感。
《浣溪沙·洞庭》赏析详情»
张孝祥(1132年-1169年)是宋朝的一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他是汉族,出生在简州(今属四川)的明州鄞县。
张孝祥的才思敏捷,词作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他的词集包括《于湖集》40卷和《于湖词》1卷。他对苏轼非常敬仰,每次写诗或文章时,都会询问门人:“与东坡相比如何?”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关于张孝祥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并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