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站在漫长的淮河岸边,远远地望着前方,关塞上的野草丛茂,形成了一片平阔的荒原。北伐的征尘已经消散,寒冷的秋风在猛烈地吹着,边塞上的宁静无声。我凝神注视,心情黯淡。回想起中原的沧桑,恐怕是天意的安排,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经变成了腥臊的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时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敌军的前哨据点纵横布置。看着金兵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原,胡笳和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想到我腰间的弓箭,匣中的宝剑,却空自遭受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却无处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只能自己雄健,刚暮将残。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在推行礼乐以安抚边疆,边境的烽烟平静,敌我暂时休战。冠服乘车的使者们匆匆忙忙地奔驰,实在让人感到羞愧难当。传说中留在中原的老百姓,常常期盼朝廷,期盼皇帝的仪仗,期盼彩旗蔽空的车队,使得来到这里的行人,充满忠愤,怒气充盈,热泪洒满前胸。
注释:
六州歌头:词牌的名字。
长淮:指淮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国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这句话表示远望边界的意思。
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连及关塞。指边境防备松驰。莽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征尘暗”三句:意思是飞尘阴暗,寒风猛烈,边境安静。这里隐含着对敌人放弃抵抗的意思。
黯销凝:感伤出神的样子。黯,精神颓丧的样子。
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沦陷的靖康之变。
殆:似乎是。
“洙泗上”三句:意思是连孔子的故乡的礼乐之邦也陷于敌手。洙、泗:鲁国的两条河流名字,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的国都),孔子曾在那里讲学。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邢昺疏:“时子游为武城宰,意欲以礼乐化导于民,故弦歌。”膻(shān),腥臊气。
毡乡:指金国。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所以称为毡乡。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在隆兴元年(1163年),南宋北伐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遭到张浚领导的溃败,导致主和派势力上升,他们撤销了淮河前线边防,并派使者向金国乞求和平。与此同时,张孝祥担任建康留守,他对南宋王朝向敌人投降并求和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慨和不满。在一次宴会上,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投降和媚敌行为的耻辱感。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创作背景详情»
指时间的漫长。词人深知复国之路漫漫,但仍怀揣着壮志难酬的激情,呼唤着国家的光复。最后一段,词人以“独立”二字作结,表达了自己坚定不移的立场和决心。虽然身处沦陷区,但词人仍然保持着反抗的信念,不愿屈服于敌人的骄横残暴。整首词以悲壮的笔调描绘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慨和对国家光复的渴望。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赏析详情»
张孝祥(1132年-1169年)是宋朝的一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他是汉族,出生在简州(今属四川)的明州鄞县。
张孝祥的才思敏捷,词作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他的词集包括《于湖集》40卷和《于湖词》1卷。他对苏轼非常敬仰,每次写诗或文章时,都会询问门人:“与东坡相比如何?”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关于张孝祥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并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