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五两:原作“五里”,“五里”应为“五量”,即“五两”。
注释:五两竿头,指船上的竿头,用来测量风力大小。风欲平,指风势即将平缓下来。长风举棹觉船轻,指在长时间的顶风行驶后,当风势减弱时,举起船上的桨,感觉船轻盈起来。柔橹不施停却棹,指船上的桨柄柔软灵活,不需要停船就能继续划桨,使船继续前行。是船行,指这就是船行驶的方式。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闪烁:原作“陕汋”,音近而误。
注释:满眼风波多闪灼,指眼前的风浪波涛多而闪烁不定。看山恰似走来迎,指远处的山看起来像是向船靠近迎接。仔细看山山不动,指仔细观察后发现山并没有移动。是船行,指这就是船行驶的景象。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译文及注释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内容的整理和补充注释:
- 原文中提到的“五里”应该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五量”,即“五两”。这可能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笔误或者印刷错误。
- 原文中提到的“陕汋”应该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闪灼”。这可能是因为两个词的音近而导致的误写。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注释详情»
,巧妙地表达了船夫的心情和感受。
首先,词的开头通过描述“五两竿头风欲平”来描绘船夫观察风势的情景。这一描写不仅展示了古代候风的用具,还通过“风欲平”表达了船夫对风力转弱的期待和希望。
接着,词中描写了船夫驶出港湾时遇到的逆风情况。通过“觉船行”和“是船行”两句,巧妙地表达了船夫在逆风划船时的艰辛和缓慢,以及在顺风扬帆时的快速和轻松。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生动地展现了船夫的辛苦和乘风破浪的豪情。
接下来,词中转换了视角,描述了船夫眼中的风光景色。通过“满眼风光多闪灼”和“看山恰似走来迎”两句,词作者将船行和山景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疑动的境界。这种疑动式的描写方式,使得静止的山景在船行的背景下显得动感十足,增强了诗词的趣味性和视觉效果。
最后,词的结尾通过“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点破了前文的疑动境界。这一句巧妙地揭示了船夫眼中的错觉和心理状态,同时也暗示了词中所表达的船夫的心情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巧妙的描写和转换视角的方式,成功地表达了船夫的心情和感受。词中的景物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美丽,更通过船夫的视角和心理活动,使得词作更加丰富和深刻。这种含蓄而又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鉴赏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