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译文: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间:一作“下”,一作“前”。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月下独酌四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744年,当时的李白身处长安,正是他在官场失意的时期。在这个时候,李白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他的心情变得孤寂和苦闷。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诗,以提醒自己要及时行乐。这首诗被注释为在长安创作,这意味着这四首诗都是在长安写的。这个背景下,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逆境中寻找快乐的渴望和决心。 《月下独酌四首》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独白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人通过与明月和身影的对话,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思考。
诗人一开始以独酌的方式出场,场面单调而冷清。然而,他忽发奇想,将明月和身影拉到一起,举杯共酌,使场面变得热闹起来。这是诗人的“立”,他试图通过与明月和身影的交流来寻找一种心灵的寄托。
然而,明月和身影都是无法与诗人共饮的,明月不解饮,身影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将明月和身影作为伴侣,及时行乐。这一段推翻了前面的情节,是诗人的“破”,他意识到明月和身影只是虚幻的存在,无法真正与自己共享快乐。
诗人渐渐进入醉乡,歌唱和舞蹈时,明月和身影似乎在倾听和共舞。在醒来时,他们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才无可奈何地分别。这一段再次表达了诗人对明月和身影的深情,是他的“立”。
最后两句,诗人真诚地与明月和身影约定:“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明月和身影仍然是无情之物,他们之间的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现实的认知和接受,也是他对自己孤寂忧愁情感的宣泄。
整首诗通过诗人与明月和身影的对话,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思考。诗人通过与虚幻的存在交流,试图寻找一种心灵的寄托,但最终意识到这种寄托只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中。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情感,一直为后人传诵。
《月下独酌四首》赏析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李白的《月下独酌》一诗。文章首先描述了李白在月光下独自饮酒的场景,以及月亮和影子仿佛与他一同共饮的幻觉。虽然从逻辑上来说,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没有太多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来看,二者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将自然界赋予拟人动作、思想和情感的写法,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李白的诗正是应用了这种写法,赋予了明月和影子以情感。文章引用了林语堂的观点,认为这种写法使得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然而,在诗的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情思。他明白月亮和影子本身是没有情感的,只是自己多情而已。尽管如此,李白仍然要与这无情的物体永远结伴,即使是在“相期邈云汉”的情况下也不例外。这表明李白的孤独和情感已经达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欧文曾说过:“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让人们了解和欣赏他的独特性。”正是因为有了这首《月下独酌》这样独特的诗歌,人们才能够了解和欣赏李白的独特性。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是中国人,只要举起酒杯轻轻饮上一口,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达对风雅和独饮的玩味之情。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融入了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通过对李白的《月下独酌》一诗的解读,展示了诗中的情感表达和独特性,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月下独酌四首》赏析二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