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原文赏析

  • wàng
    tiān
    mén
    shān
  • [
    táng
    dài
    ]
    bái
  •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aī
    shuǐ
    dōng
    liú
    zhì
    huí
  •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āng
    duì
    chū
    fān
    piàn
    biān
    lái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关标签:小学古诗写景山水长江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长江犹如一把巨斧,劈开了天门雄峰,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然后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以分辨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里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725年,李白初次踏足巴蜀之地。他乘船赴江东的途中,途经当涂(今属安徽)时,眼前出现了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目睹天门山的壮丽景色,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灵。

天门山高耸入云,峰峦叠嶂,宛如一座巍峨的屏障,将天地分隔开来。山峰之间云雾缭绕,犹如仙境一般。李白被这壮丽的景色所吸引,他的心灵仿佛被山峰的雄伟和云雾的神秘所触动。

在这片壮丽的山水之间,李白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他意识到自己只是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存在,而天门山则是永恒存在的象征。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激发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

于是,李白拿起笔,开始了他的创作。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天门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他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山峰的雄伟和云雾的神秘,将自然景色与人类情感相融合。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热情和追求。

《望天门山》成为了李白创作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李白的才华和创作力,更传达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理解。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渺小,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

《望天门山》的创作背景正是李白初次见到天门山时的感受和思考。这首诗歌不仅是李白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和追求的体现。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 《望天门山》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进行解读和分析。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和楚江的壮丽景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诗中使用了动词来表达山水景物的动态,展现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首先,诗中的第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的气势,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诗人通过描写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表达了天门山的浩荡东流。

接着,诗中的第三、四句写出了江水回旋的壮丽景象。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的景象,描绘了江水穿过天门山后形成的湍急、激荡回旋的水势。这一描写突出了天门山对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整首诗通过描绘天门山和楚江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山水交融的美丽景色。诗人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天门山的雄奇和楚江的壮阔,同时也展示了自然界中山水相互作用的奇妙景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天门山和楚江的景色,展现了山水交融的美丽景象。诗人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天门山的雄奇和楚江的壮阔,同时也展示了自然界中山水相互作用的奇妙景象。 《望天门山》赏析详情»

艺术特色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首七绝诗《望天门山》的艺术特色。首先,诗中以“望”字为统领,将整首诗的描写对象——天门山的风光展现出来。诗人身在船上,通过放眼望天门山,将山形水色融为一体,展现出雄奇壮伟的景象。其次,诗中的山水互为映衬,紧密关联。楚江浩荡,似乎将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构成壮观的景象。最后,诗中的山形水势通过合说、分写、明提、暗示等手法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宏阔壮观的景象。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现出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望天门山》艺术特色详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照片
李白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猜您喜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随君 一作:随风)

忆秦娥·箫声咽

唐代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代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明月 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 一作:消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