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译文及注释详情»
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王昌龄因某种原因被贬为龙标县尉,这个消息传到了李白的耳中。李白和王昌龄是好友,他对王昌龄的贬官感到非常愤慨和心痛。于是,他决定写下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和对王昌龄的支持。
这首诗是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后即兴创作的。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王昌龄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王昌龄遭遇的不满和愤慨。诗中,李白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江南的美景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王昌龄的思念之情和对他的祝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代的政治动荡时期。当时,唐玄宗统治下的政权逐渐衰落,官员之间的明争暗斗也日益激烈。王昌龄作为一位官员,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政治斗争中。他被贬为龙标县尉,可以说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之一。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深感愤慨和心痛。他对王昌龄的贬官感到不公和不平,同时也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局面感到无奈。于是,他决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王昌龄的思念。
这首诗以江南的美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江南的山水和自然景物,表达了李白对王昌龄的思念之情。他用诗歌中的美景来寄托自己对王昌龄的祝福和希望,同时也表达了对王昌龄的鼓励和支持。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唐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官员们的命运。它展现了李白对王昌龄的深情厚意和对他的关心和支持。这首诗也成为了李白对友情和忠诚的赞美,同时也是对那个时代政治黑暗的一种抗议和呼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详情»
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的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方式。通过将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诗人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关切之情。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友情的珍贵和坚固。尽管身处异地,但诗人相信明月能够传达他的心意,将他对朋友的思念带到远方。这种信任和依赖,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厚感情。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杨花飘零、子规鸣叫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离别之恨和飘零之感。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诗歌更具情感共鸣。同时,诗中的明月也成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纽带,承载着诗人的思念和关怀。
通过这首诗,诗人李白展示了他对朋友王昌龄的深厚情谊。他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希望能够传达给迁谪者。这种以自然景物为媒介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友情的坚固和珍贵。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关怀,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的表现方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详情»
美妙的诗歌,通过简短的四句表达了深沉的情感。诗歌以南国的暮春景象为背景,选择了杨花和子规作为描绘的对象,营造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氛围。杨花象征着柳絮,而子规则是杜鹃鸟的别名,其悲啼的声音令人动容。龙标指的是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代文人的一种风气。五溪指的是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这一带在唐代被认为是荒僻边远的地方,也是王昌龄被贬去的地方。
诗中的前两句看似平淡,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描述了时令和气氛,还点明了题目,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接下来的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紧承前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其中,“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位于今湖南辰溪一带。而龙标则在辰溪以西,所以有了“直到夜郎西”的说法。诗中的“愁心”一词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品味。诗人满怀愁思的原因可以说是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以及对老友的思念和关怀。王昌龄贬官前是江宁丞,去龙标的路线是从江宁沿江而上的。由于诗人远在扬州,行止不定,无法与老友当面告别,只能将深情寄托给千里之外的明月,向老友表达思念之忧。
借助明月来表达旅途中思乡的愁思和怀旧之情,在李白之前的诗作中已经多次出现过。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例如鲍照的诗句“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的《怨诗行》中的“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以及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的“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总之,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南国暮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忧虑之情。同时,借助明月的形象,诗人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和怀旧之念。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使诗歌更加深入人心,令人陶醉其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鉴赏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