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当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这清冷的明月,每年重阳节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秦娥登上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已经消失无踪,音信断绝。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注释: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土。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忆秦娥·箫声咽》译文及注释详情»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词人以流丽之艳语描写了京城女子秦娥在一个月照高楼的夜晚被箫声惊醒的情景。秦娥在梦中与爱人相聚,然而好梦被凄切箫声所打断,醒来只能看到空剩清冷的月色,心里悲伤不已。这两句以流畅的语言描写了秦娥的哀婉欲绝之情思。
接着,词人描述了秦娥眼前只有照着楼台的月色,杨柳依旧青青,勾起了她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的悲伤回忆。词中的“秦楼月”反复出现,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加强了孤独凄凉的环境氛围的渲染。而从“柳色”跳跃到“伤别”,则是通过折柳送别的传统风尚,进一步刻画了秦娥怀念远方爱人的心情。灞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附近有灞桥,是长安人士送别之所。词中的“灞陵伤别”通过柳色触发了对当时分别情景的回忆,补明了“梦断”中的好梦是与远别爱人相聚的情景,同时也为下阕结句埋下了伏笔。这一“伤别”不仅写出了秦娥的离愁别恨,更通过年年贯之的描述,将多少年、多少代人间共有的悲剧连类道尽,展现了深刻的境界。
整首词以凄婉动人的语言描绘了秦娥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通过对箫声惊醒好梦和眼前月色勾起回忆的描写,词人将秦娥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词被古人高度评价,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忆秦娥·箫声咽》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