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首词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词表现了一种出尘旷达的悠闲境界。词人以“筇杖生涯”来概括自己的晚年生活,表明他已经不再关心世事,完全投身于自然山水之间。词中的“挑月更担花”描绘了山野风情的美丽和身处山野的惬意。通过用竹筇挑月和担花来描绘词人在花前月下悠然自得的神态,读者可以感受到词人吟风弄月的情趣。接下来的“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一句,继续以“筇杖”作为象征,词人看透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对于爱恨已经没有了任何感觉,而倚杖而行则成为他对生活的向往,他所行之处烟霞缭绕,成为他理想生涯的寄托。词人在“筇杖”这一意象上凝聚了许多思想情感,寄托了丰富的意蕴。
下阕继续以“竹筇”作为意象,表达了放逸之情。词中的“飘然携去”一句描述了词人倚杖而行的踪迹,他带着筇杖到“旗亭问酒”,到“萧寺寻茶”,通过“寻”和“问”这两个动作,隐含了词人生计的清寒,同时也展现了他潇洒落拓的神情。结尾的两句尤为巧妙,词人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飞来飞去的黄鹂,不知道会飞到哪家,这种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天真赤子之心。
整首词通过以“筇杖”为中心的意象,展现了词人晚年的出尘境界和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同时,词中的山野风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也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词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一种心灵的愉悦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