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的家园依旧还在长安附近的秦地,耻于政治清明之时仍是仕途不得意之人。回乡担心遭遇到莺与花的嘲笑,只能暂且在长安度过一个春天。
注释:好在(依旧):依然如此。
尚:常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中表示让步,以便引起下文,在此是“仍”、“还”的意思。
秦:这里代指长安。
耻:此处是意动用法,“以…为耻”的意思。
明时:指政治清明之时。
失路:指落第不得志,仕途不得意之人。
笑:嘲笑。一说为花开的意思。
且:姑且,暂且。
《落第长安》译文及注释详情»
常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考取了进士,这首诗是他在考试前的一次经历的记录。
在唐代,进士考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考取进士意味着获得了官员的资格,可以进入政府机构工作。因此,进士考试对于那些有志于从政的人来说,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考验。
常建在这首诗中,记录了他参加进士考试的心情和经历。他可能感到紧张和焦虑,因为这次考试对他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他可能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考试,希望能够取得好成绩。
这首诗可能描述了他在考试前的一天,他可能早早起床,整理衣冠,准备迎接这个重要的日子。他可能感受到了考场的紧张氛围,看到了其他考生们的焦虑和期待。他可能在等待考试开始的时候,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心情的起伏。
这首诗可能还描绘了他在考试中的表现和感受。他可能描述了自己在考场上的紧张和专注,以及对题目的思考和回答。他可能感受到了考试的压力和紧迫感,但也可能感受到了自己的自信和才华。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常建在进士考试前的心情和经历。他通过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情感。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进士考试的重要性和对考生们的影响。
《落第长安》创作背景详情»
《落第长安》是唐代诗人常建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落第士子的失望和痛苦,以及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诗中通过对家园、落第后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诗人在起句中回答了别人的疑问:“家园好在尚留秦”,表明自己的家园依旧在长安附近的秦地。这句话突兀而来,可能是因为有人怀疑诗人是否迁徙到外地,而诗人通过这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也暗示了长安是士子们的集中地,许多落第者都留在长安等待明年再试。
接着,诗人在接下来的二、三两句中描写了落第后的心理活动。诗人承认了失败,并表现出不甘心失败的勇气。诗中的“笑”一词有歧义,有人解释为嘲笑,意味着“托言莺花笑人”。但是这样的解释是消极躲避的,与诗人的决心不符。实际上,“笑”在这里指的是莺啼花开,代表春天的美好景象。诗人担心春光会触发他往日的游兴,导致蹉跎岁月,进而再次落第。因此,诗人选择主动回避,不去面对故乡莺花烂漫的春光。
整首诗通过对家园和落第后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诗人表达了对落第的失望和痛苦,但同时也展现了他发愤雪耻的决心。这首诗反映了唐代士子在仕进之路上的辛酸和无奈,同时也展示了开元盛世那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落第长安》赏析详情»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期在官场中不得意,于是选择了过着漫游生活,经常往来山水名胜之间。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目前没有明确的记录。
在他的诗歌中,常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而闻名。他的诗作多以山水、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后来,常建移居鄂渚并隐居,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在大历年间,他曾担任盱眙尉一职,为当地的行政官员。然而,关于他在隐居期间的具体情况和活动,目前所知甚少。
常建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尽管他的生平事迹不甚明了,但他的诗作仍然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