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宇文六》原文赏析

  • sòng
    wén
    liù
  • [
    táng
    dài
    ]
    cháng
    jiàn
  • huā
    yìng
    chuī
    yáng
    hàn
    shuǐ
    qīng
    weī
    fēng
    lín
    zhī
    qīng
  • jīn
    jiāng
    beǐ
    hái
    chóu
    shā
    jiāng
    nán
    bié
    qíng

原文: 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相关标签:春天写景送别愁苦

译文及注释

译文:鲜花像锦绣一样映照在垂柳上,汉水清澈,碧波荡漾;春风微微地吹拂在林中,一朵花轻盈地吐放芬芳。
现在面对江北的景色,尚且感到心情郁闷;去到江南的景色更加美丽,离别之情更加使人心魂失落。

注释:宇文六:诗人的朋友,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不详。
汉水:长江的支流,起源于陕西宁强县,流经陕西南部、湖北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注入长江。
一枝:指一朵花。
即今:指现在,当下。
还:尚且。
愁杀:也写作“愁煞”,意思是使人极度忧愁。杀在这里表示程度深。 《送宇文六》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唐代大历年间,常建是一位身居盱眙(今属江苏)尉的官员。然而,他在仕途上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就。因此,他决定隐居在湖北东南一带,专注于山水之间的自我娱乐。他沉迷于诗酒和漫游名山,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阳春三月的某一天,常建目送他的友人从江北的汉水启程,前往江南。这一别之际,他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常建在离别之际所作,他借助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他用诗句描绘了阳春三月的美景,以及他与友人分别时的心情。这首诗充满了离愁别绪,同时也展现了常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常建的创作背景是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和对自然的追求。他通过隐居山水之间,放浪诗酒和漫游名山,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内心的自由。这首诗是他在离别之际的真实感受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他对友情和自然的热爱。 《送宇文六》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江北春景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和挚友离别时的心情。诗的开头两句“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通过描述岸上和水中的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宁静。诗人没有刻意将离别时的春天写成黯淡的样子,而是真实地描绘了春景的浓烈,同时也点出了送别地点、季节和环境的特色。

第三句“即今江北还如此”通过使用“如此”来收结前两句中的景物和心情,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这使得满眼的春光都似乎黯然失色,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伤感。第四句“愁杀江南离别情”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沉重感。诗人通过实写和虚写的手法,将送别双方的离情和思念之苦表达得深刻而真实。

整首诗以淡彩绘景,以重笔写情,结尾点题。诗歌的表达方式天然朴实,率直真诚,没有任何妆束之态。通过情景交融的描写,实虚转化的手法,诗人将离别时内心复杂的感情描绘得愁杀苦闷。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和痛苦的深刻体验。 《送宇文六》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常建的照片
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期在官场中不得意,于是选择了过着漫游生活,经常往来山水名胜之间。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目前没有明确的记录。

在他的诗歌中,常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而闻名。他的诗作多以山水、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后来,常建移居鄂渚并隐居,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在大历年间,他曾担任盱眙尉一职,为当地的行政官员。然而,关于他在隐居期间的具体情况和活动,目前所知甚少。

常建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尽管他的生平事迹不甚明了,但他的诗作仍然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猜您喜欢

醉高歌过红绣鞋·乐心儿比目连

元代 贾固

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尔。
画船开抛闪的人独自,遥望关西店儿。
黄河水流不尽心事,中条山隔不断相思。
当记得夜深沉,人静情,自来时。
来时节三两句话,去时节一篇诗,记在人心窝儿里直到死。

七哀诗三首·其三

两汉 王粲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南流夜郎寄内

唐代 李白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
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