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又吹起了摇动的山风,崖门山下,海浪至今还在悲鸣。
荒殿里杜鹃声声啼血,奔波十年的愁苦人,前来拜竭三位忠臣。
既然海水尚被崖门分隔,何以江山没有地界限制异族入境?
舟泊崖门,我也感受到败亡日的艰难,怀着敬畏之心,阅读布满青苔的碑文。
注释:
崖门:即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海中,南宋末年为抗元的最后据点。
三忠祠: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的祠堂,建于陆秀夫投海处。
萧萧:摇动的样子。
望帝:又名杜宇,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后国亡身死,化为杜鹃鸟,每逢暮春便作哀啼,其声令人痛楚酸恻。
十载愁人:诗人自称。诗人作此诗时明朝灭亡已十年,故云。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谓海水尚有上、下门分别其流,被占领的国土则无从区别华夷界限。
苍苔:青苔。
旧碑:指表彰三忠的碑文。
《崖门谒三忠祠》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诗人途经崖门时的情景。崖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在这里,有一座三忠祠,供奉着三位忠臣的神像。这三位忠臣分别是岳飞、文天祥和秦桧,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
当诗人来到崖门时,他被这座三忠祠深深吸引。他感受到了这里的庄严和肃穆,也感受到了这里的历史厚重。他知道这里供奉的三位忠臣都是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
诗人在凭吊这三位忠臣时,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感慨。他思考着他们的忠诚和勇敢,思考着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所付出的一切。他深深地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也被他们的事迹所震撼。
于是,诗人决定用诗歌来表达他的敬意和感慨。他用优美的词句描绘了崖门的景色和氛围,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三位忠臣的崇敬之情。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这些伟大的忠臣,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追求忠诚和勇敢。
这首诗以其深情和真挚的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忠臣的敬意,也展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的热爱。通过这首诗,诗人让我们思考忠诚和勇敢的意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崖门谒三忠祠》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悲壮的基调开篇,通过描写山木萧萧的风声和两崖波浪,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和历史悲壮景象的感慨和忧虑。诗人借望帝的传说,抒发了亡国之痛。他描述了三忠祠的荒凉景象,以及十年来无人祭拜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对英烈的遗忘或迫于压力不敢来祭拜的心态。诗人将客观叙事转化为主观抒情,通过描写海水有门分上下和江山无地限华夷,表达了对清朝统治者的义愤和警示。最后,诗人以三位忠烈的事迹激励自己,表示要永葆节志,决不与清统治者合作。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深沉有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烈的敬仰。 《崖门谒三忠祠》赏析详情»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出生于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他是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的儿子。
陈恭尹是清初的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他的诗文作品被收录在《独漉堂全集》中,共有15卷的诗文和1卷的词。
除了诗文创作,陈恭尹还擅长书法,被誉为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
陈恭尹的生平事迹和具体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暂时无法找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饥渴而顿踣 一作:饿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