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出生于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他是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的儿子。
陈恭尹是清初的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他的诗文作品被收录在《独漉堂全集》中,共有15卷的诗文和1卷的词。
除了诗文创作,陈恭尹还擅长书法,被誉为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
陈恭尹的生平事迹和具体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暂时无法找到。
陈恭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前后内容有所不同,但他对故国的思念从未消散。他的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充满巧思,既绵丽又充满哀伤。例如他在《拟古》之三中写道:“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申?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不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的愤慨。在《西湖》中,他写道:“西湖歌舞春无价,南宋楼台暮有云。休恨议和口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此外,他还写了《西湖杂兴》、《虎丘题壁》、《崖门谒三忠祠》、《九日登镇海楼》等篇,这些诗作也都充满了深情。他的《感怀》和《耕田歌》等篇则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难。他的诗作表达了他的性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擅长七律诗,备受诗坛推崇。他提出了诗歌创新的观点,认为创新应该来自于性情而不是字句,应该追求立言的妙处而不是追求解脱。他反对盲目崇古和拟古。《三编清代稿钞本》收录了他的54首诗作,大多数是长诗,内容丰富多样,无一不动人心弦。 陈恭尹诗作特色详情»
陈恭尹:岭南七子之一的文学家
陈恭尹是明末岭南抗清斗争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父亲陈邦彦是岭南三忠之一,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抗清的英雄。然而,陈恭尹的父亲在清军陷广州后举兵抗清,却遭到失败并被俘,全家除了陈恭尹幸免于难外,其他人都遇难了。这样的丧亲之痛一直伴随着陈恭尹,他晚年时甚至无法释怀,晚号“独漉子”,表达了他对父亲冤屈不报的愤懑之情。
陈恭尹在南明时期进朝泣陈其父为国殉难的情状,得到了永历帝的赏识,被授予了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的职位。他的父亲陈邦彦是一位享有声誉的宿儒,对陈恭尹的思想影响很深,陈恭尹也在父亲的指导下攻读诗书,擅长写诗作赋。然而,他的父亲在战败后被清军俘获并处死,全家除了他幸免于难外,其他人都遇难了。为了报家仇,陈恭尹参加了反清斗争,并在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联系抗清的义军。然而,南明永历帝被清廷俘获处死后,陈恭尹中止了联络反清志士的活动,回到了家乡增城定居。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专注于读书,与名诗人屈大均结交甚深,并与平南王尚可喜有诗词唱酬的交往。
然而,在1678年,陈恭尹因与尚可喜有旧交而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而被官府逮捕入狱。经过半年的关押后,他终于获释,定居在广州城南。从那时起,他的意志变得消沉,将重心转移到了诗词歌赋的创作上,并与友人组成诗社相互唱和,被时人称为“岭南七子”。陈恭尹的诗以七律为主,大多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世的感怀,对抗清的决心,对民疾的反映以及对岭南风物的描写。尽管晚年时他与清廷权贵有唱酬之交,但他始终不愿出任新朝的官职。他为自己的居所取名“独漉堂”,寓意着家仇未报、匡复之志未灭。此外,他的隶书书法也是清初广东独步一时的第一人。
南明亡后,陈恭尹定居广州,与友人何衡、何绛、陶窳、梁梿一起努力读书,被世人称为“北田五子”。他们共同发愤读书,以此来弘扬岭南文化,为岭南地区的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恭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文学才华表达了对家仇未报的愤懑和对抗清的决心。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称为“岭南七子”之一,为岭南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恭尹生平详情»
陈恭尹,明朝末年的抗清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辛酸。他于明崇祯四年九月二十五日(1631年10月20日)出生在广东省顺德县。然而,在他年幼的时候,他就经历了母亲的离世,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当他只有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战败,被俘获并处死。他的家人要么被清兵杀害,要么死于战乱。陈恭尹不得不逃亡到南海弼唐,后来被湛粹接到增城新塘。
在他20岁到23岁期间,他在福建、江西、浙江和江苏一带四处避难,寻找朋友,并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1654年春天,他与湛粹的次女湛银结婚。然而,1658年,他决定前往云贵,希望投奔南明永历帝。由于清军的封锁,他只能行至湖南湘潭,然后改道北上,经过湖北、江苏和河南,继续进行复明活动。
1659年,他得知永历帝逃至缅甸,但由于各种原因,他失望地返回增城新塘。1661年,他听说永历帝被俘,于是带着家人隐居在顺德羊额。然而,1668年,他的妻子湛氏夫人去世,他不得不搬到增城新塘。
1678年,他被指控参与了“三藩之乱”,被官府逮捕并关押了半年多。出狱后,他定居在广州城南。最终,在清康熙三十九年四月十三日(1700年5月30日),陈恭尹在广州去世,享年69岁。
陈恭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对复明的信念,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的抗清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也是中国历史上抗争与坚持的一个缩影,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陈恭尹人物年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