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陈恭尹:岭南七子之一的文学家
陈恭尹是明末岭南抗清斗争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父亲陈邦彦是岭南三忠之一,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抗清的英雄。然而,陈恭尹的父亲在清军陷广州后举兵抗清,却遭到失败并被俘,全家除了陈恭尹幸免于难外,其他人都遇难了。这样的丧亲之痛一直伴随着陈恭尹,他晚年时甚至无法释怀,晚号“独漉子”,表达了他对父亲冤屈不报的愤懑之情。
陈恭尹在南明时期进朝泣陈其父为国殉难的情状,得到了永历帝的赏识,被授予了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的职位。他的父亲陈邦彦是一位享有声誉的宿儒,对陈恭尹的思想影响很深,陈恭尹也在父亲的指导下攻读诗书,擅长写诗作赋。然而,他的父亲在战败后被清军俘获并处死,全家除了他幸免于难外,其他人都遇难了。为了报家仇,陈恭尹参加了反清斗争,并在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联系抗清的义军。然而,南明永历帝被清廷俘获处死后,陈恭尹中止了联络反清志士的活动,回到了家乡增城定居。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专注于读书,与名诗人屈大均结交甚深,并与平南王尚可喜有诗词唱酬的交往。
然而,在1678年,陈恭尹因与尚可喜有旧交而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而被官府逮捕入狱。经过半年的关押后,他终于获释,定居在广州城南。从那时起,他的意志变得消沉,将重心转移到了诗词歌赋的创作上,并与友人组成诗社相互唱和,被时人称为“岭南七子”。陈恭尹的诗以七律为主,大多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世的感怀,对抗清的决心,对民疾的反映以及对岭南风物的描写。尽管晚年时他与清廷权贵有唱酬之交,但他始终不愿出任新朝的官职。他为自己的居所取名“独漉堂”,寓意着家仇未报、匡复之志未灭。此外,他的隶书书法也是清初广东独步一时的第一人。
南明亡后,陈恭尹定居广州,与友人何衡、何绛、陶窳、梁梿一起努力读书,被世人称为“北田五子”。他们共同发愤读书,以此来弘扬岭南文化,为岭南地区的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恭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文学才华表达了对家仇未报的愤懑和对抗清的决心。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称为“岭南七子”之一,为岭南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恭尹简介: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出生于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他是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的儿子。
陈恭尹是清初的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他的诗文作品被收录在《独漉堂全集》中,共有15卷的诗文和1卷的词。
除了诗文创作,陈恭尹还擅长书法,被誉为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
陈恭尹的生平事迹和具体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暂时无法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