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作特色:
陈恭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前后内容有所不同,但他对故国的思念从未消散。他的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充满巧思,既绵丽又充满哀伤。例如他在《拟古》之三中写道:“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申?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不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的愤慨。在《西湖》中,他写道:“西湖歌舞春无价,南宋楼台暮有云。休恨议和口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此外,他还写了《西湖杂兴》、《虎丘题壁》、《崖门谒三忠祠》、《九日登镇海楼》等篇,这些诗作也都充满了深情。他的《感怀》和《耕田歌》等篇则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难。他的诗作表达了他的性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擅长七律诗,备受诗坛推崇。他提出了诗歌创新的观点,认为创新应该来自于性情而不是字句,应该追求立言的妙处而不是追求解脱。他反对盲目崇古和拟古。《三编清代稿钞本》收录了他的54首诗作,大多数是长诗,内容丰富多样,无一不动人心弦。
陈恭尹简介: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出生于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他是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的儿子。
陈恭尹是清初的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他的诗文作品被收录在《独漉堂全集》中,共有15卷的诗文和1卷的词。
除了诗文创作,陈恭尹还擅长书法,被誉为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
陈恭尹的生平事迹和具体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暂时无法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