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沅江湘江长流不尽,屈原悲愤似水深沉。暮色茫茫,秋风骤起江面,吹进枫林,听的满耳萧萧。
注释:
1. 三闾(lǘ)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罗县境。
2. 沅(yuá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
3. 屈子怨何深:此处用比喻,屈子指屈原,句意屈原的怨恨好似沅(yuán)江湘江深沉的河水一样。
4. 何深:多么地深。
5. “日暮”二句:此处化用屈原的《九歌》《招魂》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6. 秋风:一作“秋烟”。
7. 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过三闾庙》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位于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屈原是楚国的忠臣,他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诡计,他最终被流放并自杀于汨罗江。屈原的忠诚和悲剧的命运使得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诗人经过三闾庙这个地方时,他被庙宇的庄严和肃穆所吸引。他看到了屈原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牺牲,感受到了他的忠诚和悲剧的命运。这一切使得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和感慨。他意识到,屈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不公和腐败。诗人决定用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屈原的敬意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凭吊诗。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屈原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借此抒发了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的愤怒和忧虑。这首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因为它对屈原的赞美,更因为它揭示了社会的问题和诗人对社会的关注。
这首凭吊诗的创作背景是三闾庙这个地方和屈原的故事。它通过诗人的眼睛,展现了屈原的忠诚和悲剧的命运,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过三闾庙》创作背景详情»
贾谊、司马迁一样,都是忠于国家、忧国忧民的伟大人物。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公和奸邪的谗言,他们都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诗人戴叔伦在《湘中怀古》中也表达了对屈原的同情和敬仰。在大历年间,奸臣元载当道,排斥异己,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来往于沅湘之上,面对秋风萧瑟之景,不由得怀古吊屈。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作者谒庙,感慨颇深,《题三闾大夫庙》就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景成章的。
诗的前两句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诗中的“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的“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这两句一开一阖,给读者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意思当句自足。但实际上,“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这样一来,屈原的悲剧就被赋予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意义。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和饱含感情的笔调,表现了屈原的哀怨之深,言外洋溢着无限的悲慨。
屈原与贾谊、司马迁一样,都是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努力的英雄。然而,他们却因为忠诚和正直而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这种不公和不幸引起了后人的景仰和同情。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同情之情。他用深沉的笔调和妙绝的构思,将屈原的悲剧赋予了超越时空的永恒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屈原的鉴赏,也是对忠诚和正直的赞美。
《过三闾庙》鉴赏一详情»
语之外去感受,那么整首诗的韵味和意境就会大打折扣了。
屈原的怨恨,源自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君王的忠诚。他为国家尽心尽力,却遭到了谗言和诽谤,被贬斥到了边远之地。他的忠诚和智慧被误解和质疑,他的名声被玷污和摧毁。屈原的怨恨,既是对他人的不公和背叛的愤怒,也是对自己的无奈和痛苦的抱怨。他的怨恨如同沅水湘江一样深沉和绵长,无法消散和释放。
诗人通过描绘沅湘的景色,将屈原的怨恨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使诗意更加深远和含蓄。沅湘的分流和修路幽蔽,道远忽兮,象征着屈原被贬斥到边远之地,与世隔绝的境遇。沅湘的无波和安流,表达了屈原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他虽然受到了冤屈和诽谤,但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沅湘的流水,宛如屈原的心声,深沉而悲凉。
诗人在最后两句中,借用了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的名句,将屈原的怨恨与秋风、枫树林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幽怨的氛围。秋风起,枫树摇落,景色凄凉而寂寥,正如屈原的心情。诗人通过以景结情的手法,将屈原的怨恨和对江南的思念融入到秋风和枫树林的描绘中,使诗意更加深远和动人。
整首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诗句,抒发了对屈原的怨恨和对他的人生遭遇的感怀。诗人通过描绘沅湘的景色和秋风枫树林的景象,将屈原的怨恨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使诗意更加深远和含蓄。诗人的笔触细腻而准确,情感真挚而深沉,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屈原的忠诚和痛苦。整首诗意境幽远,情感真挚,堪称一篇优秀的鉴赏三。
《过三闾庙》鉴赏三详情»
戴叔伦(732—789)是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出生于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年轻时拜萧颖士为师。他曾担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务。晚年他上表自请为道士。
戴叔伦的诗作多以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为主题,但也有一些作品如《女耕田行》、《屯田词》等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他在诗歌中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强调诗歌应该具有美好的景象和意境。
戴叔伦的诗歌涉猎广泛,包括各种体裁。他的作品既有五言绝句,也有七言绝句,还有律诗、乐府等形式。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被誉为唐代诗坛的佳作之一。
戴叔伦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原因目前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