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照片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直到年近不惑时才中进士。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被授予汜水尉的职位,但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情深厚。开元末年,他回到长安,改授江宁丞的职位。然而,他被人诬陷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的诗以七绝为主,尤其以他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著名。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也有人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

文学成就

王昌龄的诗歌成就可以从数量、体制和题材三个方面来综述。虽然在数量上不及李白、杜甫以及高适、岑参等诗人,但王昌龄的诗歌质量却很高。他的主要体裁是五古和七绝,而题材则主要涉及离别、边塞和宫怨。在边塞诗方面,王昌龄可以与高适、岑参并列为三位边塞诗的代表。在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们开始热衷于从军以求边塞功勋。而王昌龄在漫游西北边地后,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被后人认为是边塞诗的创始人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擅长捕捉典型的情景,具有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还对边塞风光和边关战场进行了细致描写,同时也能够捕捉到将士们细腻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则可以与李白相媲美。他的宫怨诗意境深远,景物描写精妙,比喻手法独到,语言表达奇特,具有独特的风格。王昌龄通过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了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了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这种思想倾向为他的作品奠定了健康的基调,洗净了六朝宫廷诗的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同时,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王昌龄继承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发扬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在诗歌形式方面,王昌龄的五古诗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展现出风骨。在他有生之时,他以这样的诗歌风格在盛唐诗坛上享有盛誉。此外,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也呈现出特点鲜明、风格多样的美学风貌。有的诗歌劲健奔放,雄浑豪迈;有的清丽幽秀,超逸旷放。胡应麟在《诗薮》中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的“古雅之源”和“古风之派”。

总的来说,王昌龄的诗歌成就在数量、体制和题材上或许不及其他一些诗人,但其诗歌质量却很高。他的边塞诗和宫怨诗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和造诣。同时,他的五古诗也展现出严正肃然、高古劲健的特点,使他在盛唐诗坛上享有盛誉。 王昌龄文学成就详情»

介绍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诗作以七绝为主,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王昌龄的诗歌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关于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和京兆两种说法。《旧唐书》本传中称他为京兆人,可能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一诗中提到了“故园今在霸陵西”,还有《霸上闲居》的作品。然而,《新唐书 文苑传》却称他为江宁人,这可能是一个误会。另外,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中也将他列为太原人。许多山西的诗人在唐代因为洛阳和长安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所以他们常常游历洛阳和长安,有些甚至在京城居住多年。然而,仅仅因为居住在京城,并不能将他们称为京城人。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和《唐才子传》都认为王昌龄是太原人。

王昌龄的生平经历也颇为传奇。他早年贫困,过着艰苦的生活,直到年近不惑才中进士。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又中了博学宏辞,被授予汜水尉的职位。然而,由于一些事情,他被贬到了岭南。开元末年,他回到长安,改任江宁丞。不久后,他又被谤谪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存有一百七十余首。他的作品集被称为《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尤为著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时所作的诗。这些诗歌表现出了他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他的诗作气势磅礴,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边塞士兵的敬意。

王昌龄被世人称为“诗家天子王江宁”,他的诗歌承载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他的边塞诗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也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王昌龄的诗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王昌龄介绍详情»

人物生平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和地点。他出生在山西太原,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居住在嵩山学道,这是他开始接触道教的时期。之后的一年,他前往河东并州和潞州旅行。在开元十二年(724年),他赴河陇,出玉门,创作了著名的边塞诗。在开元十四年(726年),他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并写下了《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崔国辅的思念之情。

在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考取了进士,并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然而,他后来被贬职为龙标尉,因此被称为“王龙标”。在开元十九年(731年),他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的才华登科,并被调任河南汜水县尉。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他参加了长安的宴会,并写下了《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这首诗。

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昌龄因为某些事情犯罪,被贬到岭南。然而,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的时候,他获得赦免,返回北方。在巴陵(今湖南岳阳)他遇到了李白,并写下了《巴陵送李十二》这首诗。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回到北方,游览襄阳,并拜访了著名的诗人孟浩然。然而,不幸的是,孟浩然因为痈疽复发而去世。在这个时期,王昌龄还结识了李白,并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冬天,王昌龄离开京城前往江宁丞任职,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并留下了诗作。在途经洛阳的时候,他还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一起郊游,并留下了诗作。

在天宝三年(744年),王昌龄四十七岁,他在江宁丞任职。在四月的时候,他因为一些事情暂时回到长安,并与辛渐、李白、王维等人交往。这一年,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巅峰,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王昌龄的一生充满了旅行和交友,他的诗作也因此而丰富多样。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为主题,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唐代诗坛的瑰宝。他的诗作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遗产。 王昌龄人物生平详情»

评价

王昌龄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盛唐诗人,被誉为体现“风骨”的代表。他的诗作数量之多,使他成为《河岳英灵集》中选入作品最多的诗人。王昌龄的诗作主要分为三类题材,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其中,他的边塞诗尤为出色,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

边塞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丰富的边塞诗作品。然而,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数量达到了近2000首,超过了其他时代的总和。王昌龄与高适、岑参等人一起构成了边塞诗派,成为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诗作品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同时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这些诗作还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以及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当时战争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展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深深蕴含了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他善于以景喻情,将情景与诗意融为一体。这种写作方式在边塞诗中很常见,但王昌龄运用了最简练的技巧,将视野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从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思考。其中,《出塞》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王昌龄的边塞诗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描写,更是对人性、爱国情怀和人民生活的思考。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推崇和传颂。他的边塞诗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才华,更展示了他作为一位爱国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情怀。 王昌龄评价详情»

轶事典故

为Unable to read data from the transport connection: Connection reset by peer. 王昌龄轶事典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