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桑乾河北边发生了一场夜战,秦兵伤亡过半,再也不能把家还。
次日早晨收到他们家乡寄来的书信,信中说御寒的衣服已寄出。
注释:
桑乾(gān)北:指桑乾河的北岸。桑乾河是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
秦兵:唐朝的都城在关中,因为关中是秦朝的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
伤亡过半:指伤亡人数超过了一半,即战死的人数超过了一半。
家乡来信:指来自他们的家乡的信件。
犹自:仍然。
御寒的衣服:指用来御寒的衣物。
《塞下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可以描述为八世纪后期的唐王朝与契丹、奚之间的连年战争。在这个时期,唐王朝与契丹、奚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其中一次可能发生在桑乾河附近。然而,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以及作者是否亲身经历了桑乾河夜战的情况并不清楚。因此,可以推测作者可能是借桑乾河夜战来表达对唐王朝对外战争的一些看法。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感受的抒发,通过描绘桑乾河夜战的场景和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塞下曲》创作背景详情»
了,他的亲人也再也无法得知他的消息。这种对比,使得战争的悲剧性更加深刻。同时,通过描写战士的家人依然寄来冬衣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对战士的关心和思念之情,进一步烘托出悲剧的气氛。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战争的残酷和家人的思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士兵及其家属的同情。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对战士家人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战争牺牲者的无尽怀念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蕴深沉,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触动。
总之,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精练的语言,以及巧妙的叙事手法,成功地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战争牺牲者及其家属的同情。诗人通过描写战争的悲剧性和战士家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战争牺牲者的无尽怀念之情。这首诗在简洁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给人以强烈的触动和共鸣。
《塞下曲》鉴赏详情»
许浑的这首边塞诗以反战为主题,表达了对战争的悲凉和痛苦。诗中描述了桑干夜战,伤亡过半的情景。诗人通过一封给已故战士的家信,揭示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悲剧。诗中的妻子对丈夫的死亡毫不知情,仍然满怀思念和期待,却不知道自己制作的征衣已经寄给了冰冷的尸体。这种悲剧不仅令人同情,更让人心酸难言。
与此诗内容相似的是陈陶的《陇西行》。两首诗几乎完全一样,但在表现力上有所差异。这是因为绝句的短小精悍,只保留了最突出的妙处,以达到最大的效果。相比之下,陈陶的诗虽然词义更丰富,还使用了修辞手法,但由于这些词句并不是读者最关心的,也不是诗人想要表达的,反而淡化了情感,使得诗歌显得平庸。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叙述中没有加入任何议论,也没有抒发情感,但通过描写战争中的一个细节,诗人成功地表达了整场战争的残酷。这首诗可以称为一篇难得的佳作,令人不忍卒读,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塞下曲》赏析详情»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出生于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他是晚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专攻律体诗,一生不作古诗。他的题材主要以怀古和田园诗为佳,艺术上以偶对整密和诗律纯熟为特色。他的诗中常常描写水和雨的景色,因此后人将他与诗圣杜甫相提并论,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来评价他的诗歌才华。
成年后,许浑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的丁卯涧,他以丁卯年份命名了自己的诗集,后人因此称他为“许丁卯”。由于许浑的诗集与杜牧的诗集有相似之处,因此许浑的诗作经常被误认为是杜牧的作品。
许浑的代表作之一是《咸阳城东楼》,这首诗描绘了咸阳城东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也展示了许浑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和对诗律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