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原文赏析

  • yǒu
    suì
    báo
    yóu
    lǒng
    yīn
  • [
    táng
    dài
    ]
    hún
  • hǎi
    yàn
    西
    feī
    bái
    xié
    tiān
    mén
    yáo
    wàng
    hóu
    jiā
  • lóu
    tái
    shēn
    suǒ
    rén
    dào
    luò
    jìn
    dōng
    fēng
    huā

原文: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相关标签:写景讽刺

译文及注释

译文:客人像一只孤燕在夕阳西下之时向西飞走,站在禁城宫外远远注视着显贵人家的住宅。
客人像一只孤燕在夕阳西下之时向西飞走,站在禁城宫外远远注视着显贵人家的住宅。

注释:卜居不遂(suì):找不到栖身之处。薄游:聊且出游。汧陇(qiān lǒng):地名,今陕西陇县一带。
卜居不遂:找不到栖身之处。薄游:聊且出游。汧陇:地名,今陕西陇县一带。

海燕西飞:喻客西去陇地。斜:韵脚念xiá。
海燕西飞:喻客人向西飞去陇地。斜:韵脚念xiá。

天门:宫殿之门、指皇宫。五侯:东汉恒帝时,同日封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为侯,号“五侯”。此处泛指朱门显贵人家。
天门:宫殿之门,指皇宫。五侯:东汉恒帝时,同日封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为侯,号称“五侯”。此处泛指朱门显贵人家。

第一花:指名贵的花。
第一花:指名贵的花。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和朝政混乱的情景。在这个时期,宦官擅权,导致社会贫富悬殊,人民生活困苦。诗人观察到白天渐渐西斜,燕鸟归巢的景象,本应是一幅寻常的景色,但在诗人内心充满愤怒的情绪下,他以燕鸟无归处为借口,写下了一首表达自己不满的诗歌。这位诗人是某个寒士,他因为无法在长安找到理想的居所而感到失望和沮丧,因此离开了长安。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三句中的楼台深闭之景与第一句中的落花时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寓意深远的意象。东风是春天的象征,而第一花则代表着希望和新的开始。通过描绘落尽东风第一花,诗人表达了对于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以及诗人对于这种现象的批判和思考。诗人通过借物取喻的手法,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景物之中,使诗歌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简短的四句诗,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整首诗以景写人,以物寓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许浑的照片
许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出生于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他是晚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专攻律体诗,一生不作古诗。他的题材主要以怀古和田园诗为佳,艺术上以偶对整密和诗律纯熟为特色。他的诗中常常描写水和雨的景色,因此后人将他与诗圣杜甫相提并论,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来评价他的诗歌才华。

成年后,许浑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的丁卯涧,他以丁卯年份命名了自己的诗集,后人因此称他为“许丁卯”。由于许浑的诗集与杜牧的诗集有相似之处,因此许浑的诗作经常被误认为是杜牧的作品。

许浑的代表作之一是《咸阳城东楼》,这首诗描绘了咸阳城东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也展示了许浑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和对诗律的驾驭能力。

猜您喜欢

题桃花扇传奇

清代 陈于王

玉树歌残迹已陈,
南朝宫殿柳条新。
福王少小风流惯。
不爱江山爱美人。

罢相作

唐代 李适之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尚德缓刑书

两汉 路温舒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
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
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
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
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胜痛,则饰词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皋陶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
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
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