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往日喜欢到处追寻游乐,他所建的高阁依然矗立在江边,枕着碧流。
滕王阁经历了多次沧桑巨变,夕阳斜照,其中包含着古今多少忧愁?
城池之中树荫密布,千家栉比,市场繁华,凭栏远望,天际的一叶扁舟,摇曳而过,如同游人从天边归来。
极目远望茫茫水波愁绪吟咏不尽,就像那西山上层层乱云飘浮。
注释:
滕王阁: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刺史时始建。后多次焚毁,又多次修建。唐代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作《滕王阁序》,以精美的文笔,描绘高阁胜景,滕王阁从此著称于世。
平昔:往日。
好(hào):爱,喜欢。
追游:追寻游乐。
高阁:指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滕王高阁临江渚”之句。
枕碧流:指阁建筑在江边,像枕着碧流的江水一样。点出滕王阁所建的地理位置,是对它空间形势的交代。
胜地:名胜之地,风景优美的地方。
兴废:兴盛与衰败,指历史变迁。
偏照:斜照。因太阳已偏西,故云。
千家市;指城中人烟稠密,市场繁华。
天际:天边;远处。
极目:放眼远望,尽目力之所及。
沧浪:青绿色的水波。
西山:在南昌市西,一名南昌山,原称洪崖山,道家以为第十二洞天。
浮:漂动、浮动。
《题滕王阁》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安国的《题滕王阁》是他在十三岁时登临滕王阁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40年,当时是宋仁宗康定元年。根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的记载,王安石在《平甫墓志》中称王安国为“年十二,出其所为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惊焉。自是遂以文学为一时贤士大夫誉叹”。这表明王安国在十三岁时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因此,王安国十三岁写作《题滕王阁》是完全有可能的。 《题滕王阁》创作背景详情»
舟归,景色宜人,给人以繁华和宁静的感觉。这一联通过对城市和江水的描写,展现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繁荣和美丽。
“乱云飞渡仍从容,岂因身世遇风流。”尾联续写景,以景结尾。上句写乱云飞渡,形容滕王阁所在地的天气多变,云雾飘渺,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下句写身世遇风流,表达了诗人对滕王阁的景色和历史的赞叹之情。整首诗以远、近,静、动相对照,通过对滕王阁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风光和历史价值。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滕王阁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风光和历史价值。诗人通过对滕王阁的来历、沧桑变化、地理形胜和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是一首优秀的赏析之作。
《题滕王阁》赏析详情»
王安国(1028年-1074年),字平甫,是王安石的大弟。他出生在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他与王安礼、王雱一起被世人称为“临川三王”。
王安国的才华出众,他的学识广博,被曾巩称赞为“于书无所不通”。他在辨析是非得失方面也非常明晰,对于文学作品的典故和重要性也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博大精深,展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王安国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磊落大气为特点,他的诗风独特,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他的诗作涉及了各个方面的主题,包括自然景观、人生哲理、历史典故等等。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被后人广泛传颂。
王安国在文学界的地位非常高,他的作品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研究和传承。他的才华和贡献使他成为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王安国于1074年去世,享年47岁。他的离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作品和影响力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