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的家就在繁华的钱塘江畔,花开花落,任凭岁月流逝。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带走了,在这黄昏时节,纱窗外下起了一阵潇潇细雨。
我把犀梳斜插在头上,让头发半垂鬓边,敲响檀板,唱清丽的歌曲。抬眼望高空白云,不知它漂泊何处,梦醒后只见皎洁的明月从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注释:
黄金缕:又名蝶恋花,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
本:原,原本。
钱塘江:古称浙,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
黄梅雨:长江中下游流域春末夏初黄梅季节下的雨,也叫“梅雨”、“霉雨”。此指绵绵细雨。
犀梳:犀牛角做成的梳子。
檀板:即拍板。
黄金缕:《黄金缕》,即《蝶恋花》调的别名,以冯延巳《蝶恋花》词中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而得名。
行云:指情人。
南浦:泛指离别地点。
《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司马制举中第在调任关中第一幕官时的一段奇遇。据《柯山集》中的记载,有一天司马在里中昼寐时,他在恍惚间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古代妇人。这位妇人穿着非常古老的衣裳,手持着一块板子,歌唱着以下上半阕的词曲。歌唱结束后,妇人便离去了。司马因此继续创作了这首曲子。这首词曲通过优美的意境和音韵,描绘了钱塘江畔歌妓的生活。 《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创作背景详情»
此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这首词以优美的意境和音韵,描写了钱塘江畔歌妓的生活。上片以女子口吻出之,写梦中女子所歌,下片追忆梦中情景,抒写对远别情人刻骨的相思。
上片是梦中女子所歌,故以女子口吻出之。首句“妾本钱塘江上住”,写女子自道所居,看似平平,实在颇堪玩味。北宋时杭州已是繁华都会,多酒楼妓馆,朝歌暮弦,摇荡心目。句中已暗示这位女子的身份。紧接“花落”二语,已含深怨。岁岁芳春,花开花落,更惋伤那美好的华年如水般流逝。这本是旧诗词中的常语,可是这里加上“不管”二字,所感尤大。等闲开落,何其无情,全不管人们的伤春心事,那就更加深了身世的悲感了。这位家在钱塘江上住的女郎,也许是司马旧日的情侣,作者托诸梦寐,以寄相思相别之情。前三句写一位风尘女子,感年光易逝,世事无常,想必也厌倦了歌妓生涯,而又苦于无法从中摆脱出来吧。“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写残春风物,补足“流年度”之意。燕子衔着沾满落花的香泥筑巢,仿佛也把美好的春光都衔去了。“衔”字语意双关,有很强的表现力。燕子归来,行人未返,又正是恼人的黄梅时节,不时听到几阵敲窗的雨声,楼中人孤独的情怀可想而知了。黄梅雨,是江南暮春的景物,蒙蒙一片,日夜飘洒,恰与在纱窗下凝思的歌女凄苦的内心世界相称。
下片写词人追忆“梦中”情景,实际上是写对远别的情人刻骨的相思。“斜插”句,描写歌女的发式:半圆形的犀角梳子,斜插在鬓云边,仿佛像明月从乌云中半吐出来。句意与毛熙震《浣溪沙》词“象梳欹鬓月生云”同。女子的装饰,给词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她轻轻地敲着檀板按拍,唱一曲幽怨的《黄金缕》。《春渚纪闻》载,梦中女子歌“妾本”五句,司马爱其词,因询曲名,女子答是《黄金缕》。唐代有流行歌曲《金缕衣》,当时名妓杜秋娘曾经唱过它:“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象征着青春和美好,词中的《黄金缕》也是表达了女子对青春逝去的惋惜和对爱情的珍惜。整首词通过描写女子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她对逝去的时光和远离的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整理补充如下:
司马槱,字才仲,出生于陕州夏县。在元佑中,苏轼荐举了他,因为他才华出众,品行端正,能够直言极谏,所以他考取了科举中的第五等,被赐予同进士的身份。
他先后被任命为河中府司理参军,并最终被调任到杭州担任知州一职。在杭州任职期间,司马槱为官清廉,勤勉尽责,深受人们的敬重和赞赏。
然而,司马槱在任期间不幸去世。他的具体死因和去世时间没有提及。
司马槱的事迹被记载在张耒的《书司马槱事》中,该文收录在《张右史集》的第四七卷中。此外,司马槱的词作也被收录在《全宋词》中,共有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