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
夫非常者,故非常人所拟也。
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
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梁、赵,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凌上替,海内寒心。
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
父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协,好乱乐祸。
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
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
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操同谘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
至乃愚佻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
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被以虎文,奖中非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
而操遂承资拔扈,肆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
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振,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
后会鸾驾反旆,群虏寇攻。
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翊卫幼主。
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者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寮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榜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
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议有可纳。
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檀收立杀,不俟报闻。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遇隳突,无骸不露。
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
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蹈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
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
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冀可弥缝。
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
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
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
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
于是操师震慑,晨夜逋遁,屯据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螗螂之斧,御隆车之隧。
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霆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
其馀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扬之遗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痍,人为雠敌。
若回旆方徂,登高罔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拓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
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勖哉!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而给与,强寇弱主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敢也。
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
书到,荆州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
其得操首者,封五行户侯,赏钱五千万。
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
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
译文: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面临危局制定策略来平定变乱,忠心的臣子面临灾难寻求对策来确立自己的地位,所以先有了不凡的人,然后有不凡的事;有不凡的事,然后能立不凡的功勋。这个不凡,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从前强大的秦国的国君却很软弱,赵高执政,专权控制政局,自己作威作福,当时的人受到胁迫,不敢直言。最终发生了望夷宫之变,导致灭族之祸,至今背负骂名。到了吕后时期,吕禄、吕产专政,擅自处理政事,以及宫内事务,控制军队,下级欺凌上级,全国的人都感到寒心,于是绛侯周勃、朱虚侯刘章,愤怒起兵,诛讨叛乱,尊立太宗孝文皇帝,所以能国家兴隆,他们也光照史册,这就是大臣立功的典范。
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曹腾,是从前的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同时兴风作浪,骄横放纵,损害风化,虐待百姓。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收养的乞丐子,借助赃银而得高位,乘坐金车玉辇,贿结权幸,窃居宰辅,颠覆皇权。曹操是宦官阉人的后代,本来就没什么品德,狡猾任侠,喜欢制造动乱和灾祸,袁绍统领豪杰,铲除奸佞,又遇到了董卓的专权,欺凌百官,虐待百姓,于是袁绍拔剑击鼓,发动诸侯,召集英雄,不追究他们从前的过错,都予以任用,于是和曹操共同商讨讨伐董卓,本来以为曹操是英雄之才,可以任用,谁知他愚昧短见,轻易发动进攻,打了大败仗,丧失了许多兵力,袁绍于是又分给他兵力,休整队伍,上表让他担任东郡太守;又让他担任兖州刺史,让他披着虎文将袍,交给他军队,给他奖罚的权利,希望他能够像秦国将军(孟明视)一样将功赎罪。但是曹操却趁机飞扬跋扈,肆意行凶,剥削人民,残害贤能良善的人,前任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出名,直言正色,从不阿谄奉承,却被曹操杀死把头颅悬挂起来示众,妻子二女都被杀害。从此官员怨愤痛恨,民怨更加厉害,一个人振臂一呼,整个州都群起响应,所以在徐州被打败,土地让吕布夺取,逃到其他地方。
注释:
1. 圣明的君主:指贤明明君。
2. 危局:指国家面临的危险局势。
3. 制定策略:指制定应对危局的计策。
4. 平定变乱:指平息内乱。
5. 忠心的臣子:指忠于国家的臣子。
6. 灾难:指国家遭受的灾难。
7. 对策:指应对灾难的办法。
8. 不凡的人:指杰出的人才。
9. 不凡的事:指杰出的事迹。
10. 不凡的功勋:指杰出的功绩。
11. 秦国的国君:指秦始皇。
12. 赵高:指赵高。
13. 望夷宫之变:指秦二世末年发生的政变。
14. 灭族之祸:指秦朝灭亡。
15. 吕后时期:指西汉吕后时期。
16. 吕禄、吕产:指吕禄和吕产。
17. 绛侯周勃、朱虚侯刘章:指周勃和刘章。
18. 太宗孝文皇帝:指汉文帝刘恒。
19. 司空曹操:指曹操。
20. 曹腾:指曹腾。
21. 中常侍:指宦官。
22. 左悺、徐璜:指左悺和徐璜。
23. 曹嵩:指曹嵩。
24. 乞丐子:指贫穷的人。
25. 董卓:指董卓。
26. 袁绍:指袁绍。
27. 诸侯:指各地的诸侯。
28. 九江太守边让:指边让。
《为袁绍檄豫州 / 讨贼檄文》译文及注释详情»
《为袁绍檄豫州》这篇檄文的创作背景发生在东汉建安四年(199)的官渡之战前夕。当时,袁绍统领十余万大军,准备攻打汉献帝的都城许(今河南许昌)。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袁绍决定联合其他势力一起对抗曹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袁绍找到了陈琳,并委托他起草一篇檄文,向当时任左将军豫州刺史的刘备传达他的意图。袁绍希望刘备能够反对曹操,并与自己结盟。陈琳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在建安四年六月至十一月之间完成了这篇檄文。
这篇檄文的目的是声讨曹操,表达袁绍的决心和诉求。袁绍希望通过这篇檄文,能够激发刘备的反曹意识,并促使他与袁绍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的势力。这篇檄文的内容可能包括对曹操的指责和批评,以及对刘备的劝诫和呼吁。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对于袁绍和曹操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袁绍希望通过联合其他势力,共同对抗曹操,争夺天下的统治权。而曹操则希望通过这场战役,巩固自己的势力,最终成为天下的霸主。
陈琳作为袁绍的重要幕僚,承担起了起草檄文的任务。他的檄文将成为袁绍与刘备联合的重要工具,对于官渡之战的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篇檄文的创作背景,展示了当时乱世中各方势力的斗争和纷争,以及袁绍和刘备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的可能性。
《为袁绍檄豫州 / 讨贼檄文》创作背景详情»
在得到袁绍的信任后,却暗中与公孙瓒勾结,企图谋害袁绍。袁绍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许昌告知献帝,希望献帝能够派遣使者前往冀州了解情况。曹操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往冀州,将袁绍的信使杀害,并将献帝软禁在许昌,以此来控制朝政。
檄文最后总结了曹操的所作所为,称其为“奸雄”,指责他专权专制,残暴无道。同时,檄文再次颂扬了袁绍的美德和清明,称其为“休明之主”。檄文以此来呼吁各州郡共同起兵讨伐曹操,恢复汉室的正统。
整篇檄文以简练的语言,条述的方式,清晰地展现了曹操的苛虐行为和袁绍的美德。通过对比,突出了曹操的残暴和袁绍的清明,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曹操的愤慨和对袁绍的支持。檄文以此来动员人们起兵讨伐曹操,为汉室复兴而奋斗。
《为袁绍檄豫州 / 讨贼檄文》赏析详情»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关于他的出生年份没有确切的考证,但知道他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大约与孔融年龄相当。
在汉灵帝末年,陈琳担任大将军何进的主簿。当时何进因为要诛杀宦官,召集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经劝阻,但是何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导致事败并被杀害。
后来,董卓肆意妄为,洛阳陷入混乱,陈琳逃到冀州避难,并加入了袁绍的幕府。然而,袁绍失败后,陈琳被曹军俘获。曹操欣赏他的才华,没有追究他的过去,而是任命他为司空军师祭酒,并与阮瑀一起负责管理记室。后来,他又被调到丞相门下担任督职。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陈琳与刘桢、应玚、徐干等人同时染上了疫病而去世。
陈琳的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原本有一部10卷的集子,但已经失传。明代的张溥辑有一本《陈记室集》,收录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