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武昌三面临江水,横山如屏亘城里。
西风蜿蜒欲入江,压以高楼半天咫。
三层迥与三霄邻,八面平当八风起。
遥看缥缈接(一作浮)蜃楼,近睇峥嵘叠霞(一作斜)绮。
仙人远自清都来,下视尘土惊崔嵬。
江山清旷殊可乐,停鸾驻鹤相徘徊。
草没高唐观,水浸章华台。
六朝兴废沤起灭,人民城郭都可哀。
世人扰扰风中絮,真仙对面何由遇?
但闻笛声嘹喨松声寒,月白江空杳无处。
刻像标名两渺茫,食枣得仙何荒唐。
但须净埽胸中尘万斛,濯缨万里临沧浪。
庾亮不堪吊,祢衡何足伤?
白云飞来劝一觞,拍手共入无何乡。
潘耒(1646~1708)是清初学者,字次耕,一字稼堂、南村,晚号止止居士,出生于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他是潘柽章的弟弟。潘耒师事徐枋和顾炎武,广泛涉猎经史、历算和音学等领域。
康熙十八年,潘耒举博学鸿词,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职位,并参与纂修《明史》,主纂《食货志》。然而,由于他性格浮躁,最终被降职。
潘耒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关于学术研究的论文,同时也有一些诗作。他著有《类音》、《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等著作。
潘耒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使他成为清初学者中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