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耒(1646~1708)是清初学者,字次耕,一字稼堂、南村,晚号止止居士,出生于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他是潘柽章的弟弟。潘耒师事徐枋和顾炎武,广泛涉猎经史、历算和音学等领域。
康熙十八年,潘耒举博学鸿词,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职位,并参与纂修《明史》,主纂《食货志》。然而,由于他性格浮躁,最终被降职。
潘耒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关于学术研究的论文,同时也有一些诗作。他著有《类音》、《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等著作。
潘耒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使他成为清初学者中的重要人物。
潘耒,江南吴江县人,出生于顺治三年(1646)。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但在六岁时失去了父亲,之后便依靠兄长潘柽章生活。潘柽章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字圣木,号力田。康熙二年(1663),他因为浙江南浔庄廷鑨明史案的牵连,与吴炎一同被凌迟处死于杭州弼教坊。潘耒的嫂子沈氏被流放到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当时潘耒只有十七岁,他徒步送嫂子去流放地。沈氏在途中流产,并服药自杀。潘耒为了纪念他的兄长所遭受的庄史之祸,曾经写过《恸哭七十韵》、《阁谷歌》和《度关曲》三首诗。
潘耒生来聪明才智出众,他能够一次读十行书,并且过目不忘。他先后拜师于长兄潘柽章、吴炎、王锡阐、徐枋和顾炎武等知名学者,广泛涉猎经史、音韵、算术和宗乘之学。他热衷于收藏砚台,并根据砚台的形状和质地刻写铭文,独自欣赏和玩弄,因此被人称为“石癖”。
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举行了“博学鸿儒科”考试,潘耒得到了左谕德卢琦和刑部郎中谢重辉的推荐。考试结束后,潘耒以布衣身份名列二等第二名,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主要负责编纂《食货志》六卷。在京任职五年期间,潘耒除了参与修纂《明史》外,还被康熙帝亲自选拔为日讲起居注官,担任会试考官,分校礼闱。他对时政也有很多建议,但由于他敢于直言不讳,没有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被认为是浮躁的,并降职了。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回到家乡,再也没有出来过。
康熙三十四年(1695),在福建建阳将顾炎武的《日知录》刻版出版,潘耒在书的原序中写道:“当代文人才子很多,但在语言和学问方面,必须低头推崇顾先生。”他还说这本书“只有宋、元时期的名儒才能写出来,明朝三百年来几乎没有人能够媲美”。
康熙四十二年(1703)春,康熙帝南巡,潘耒恢复了原来的官职。三年后,皇帝再次南巡,大学士陈廷敬想要推荐潘耒,但潘耒说:“停止吧,这是我的初衷,这是我的分寸。”并附上一首《老马行》以表达谢意,最终他没有再次出仕。
潘耒晚年信奉佛学,热爱山水,游历了天台、雁荡、武夷和黄山等名山,写下了不少游记,其中包括《游南雁荡记》、《火焰峰》、《天柱峰僧饷黄独》和《仙居诸山游记》等名篇。
潘耒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