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传留别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当时,苏轼正在参加中制科考试,这是一种通常被称为“三年京察”的考试。他在考试中获得了第三等的成绩,并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与苏轼同时前往凤翔的还有他的朋友董传。

董传当时正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他也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苏轼离开凤翔回到长安的一年后,他写下了这首《和董传留别》。

这首诗是苏轼在途经长安时与董传话聚临别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苏轼对董传的深情厚意和对他未来的祝福。通过这首诗,苏轼希望能够鼓励董传坚持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整个创作背景中,可以感受到苏轼对友情和人生的思考。他在自己的职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也深知朋友董传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通过这首诗,苏轼不仅表达了对董传的关心和支持,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对友情的珍视。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苏轼和董传之间关系的窗口,同时也展示了苏轼对友情和人生的独特见解。这首诗成为了苏轼与董传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也成为了他们之间的永恒纪念。


诗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相关标签:送别议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