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八月。苏辙是一位文学家,当时他在徐州担任官职。然而,他决定离开徐州前往南都(今河南商丘)担任签判的职务。在他离开之前,他写了一首名为《水调歌头》的词来告别。苏轼写这首词是为了安慰他的弟弟,因为他的离开可能会让弟弟感到伤心。这首词表达了苏辙对离别的痛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文: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