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只有音乐可以减轻我的离愁别绪。谢安既出山用世,本想功成名就后退隐东山。不料抱病还京,未遂初志。入西州城(在今江宁县西)时,深以为憾。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东武:指密州。
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
彭门:指徐州。
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
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
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
“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
“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
“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
西州:指西州城,即古扬州城。
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
轩冕(xuān miǎn):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
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
要褐裘(qiú):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
迟留:逗留,停留。
“惟音乐”句:意为只有音乐可以减轻离愁别绪。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八月。苏辙是一位文学家,当时他在徐州担任官职。然而,他决定离开徐州前往南都(今河南商丘)担任签判的职务。在他离开之前,他写了一首名为《水调歌头》的词来告别。苏轼写这首词是为了安慰他的弟弟,因为他的离开可能会让弟弟感到伤心。这首词表达了苏辙对离别的痛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分析和解读。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东晋谢安的经历和他的人生理想,下阕则设想了他早日退隐的愿望。
在上阕中,词人以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和人情的难堪为切入点,突出了谢安一直以来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词中表达的语气肯定而坚决,准确地表述了谢安的志向。然而,最终谢安却因病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反而引出了词中的鉴戒——“不早退”。词中的“困轩冕”暗示了贪恋功名富贵的问题。
在下阕中,词人设想了谢安早日退隐的愿望。词中通过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表达了年华老去和对“遗恨”的思考。词中设想了谢安归乡的千里长途中的愉快生活,强调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词中的设想情辞恳切,充分表现了词人对辞官归隐的夙愿。最后两句反用典故,强调了谢安对自己理想的坚定不移。
整篇鉴赏文章通过对词的内容和意境的解读,展示了词人对谢安经历和人生理想的思考和赞赏。同时,文章也通过词中的鉴戒和设想,提醒读者要珍惜时光,不要贪恋功名富贵,早日追求自己真正的理想和幸福。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鉴赏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