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原文赏析

  • shuǐ
    diào
    tóu
    ·
    ān
    shí
    zài
    dōng
    hǎi
  • [
    sòng
    dài
    ]
    shì
  • suì
    zài
    dōng
    zuò
    shuǐ
    diào
    tóu
    yóu
    jīn
    nián
    yóu
    xiāng
    cóng
    péng
    mén
    bǎi
    guò
    zhōng
    qiū
    ér
    zuò
    bié
    guò
    beī
    nǎi
    weí
    zhī
    zǎo
    tuì
    退
    weí
    jiè
    tuì
    退
    ér
    xiāng
    cóng
    zhī
    weí
    weì
    yún
    ěr
    ān
    shí
    zài
    dōng
    hǎi
    cóng
    shì
    bìn
    jīng
    qiū
    zhōng
    nián
    qīn
    yǒu
    nán
    bié
    zhú
    huǎn
    chóu
    dàn
    gōng
    chéng
    míng
    suì
    zhǔn
    dōng
    hái
    hǎi
    dào
    bìng
    西
    zhōu
    zhì
    kùn
    xuān
    miǎn
    hèn
    cāng
    zhōu
  • suì
    yún
    zǎo
    yào
    qiú
    xiāng
    guī
    qiān
    jiā
    chù
    zhé
    chí
    liú
    zuì
    shí
    jūn
    zuì
    dǎo
    jūn
    weí
    jiǔ
    wàng
    yōu
    rèn
    liú
    xuán
    xiāng
    duì
    gāo
    lóu

原文: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相关标签:故事抒情水调歌头

译文及注释

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只有音乐可以减轻我的离愁别绪。谢安既出山用世,本想功成名就后退隐东山。不料抱病还京,未遂初志。入西州城(在今江宁县西)时,深以为憾。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东武:指密州。
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
彭门:指徐州。
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
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
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
“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
“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
“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
西州:指西州城,即古扬州城。
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
轩冕(xuān miǎn):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
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
要褐裘(qiú):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
迟留:逗留,停留。
“惟音乐”句:意为只有音乐可以减轻离愁别绪。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八月。苏辙是一位文学家,当时他在徐州担任官职。然而,他决定离开徐州前往南都(今河南商丘)担任签判的职务。在他离开之前,他写了一首名为《水调歌头》的词来告别。苏轼写这首词是为了安慰他的弟弟,因为他的离开可能会让弟弟感到伤心。这首词表达了苏辙对离别的痛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分析和解读。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东晋谢安的经历和他的人生理想,下阕则设想了他早日退隐的愿望。

在上阕中,词人以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和人情的难堪为切入点,突出了谢安一直以来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词中表达的语气肯定而坚决,准确地表述了谢安的志向。然而,最终谢安却因病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反而引出了词中的鉴戒——“不早退”。词中的“困轩冕”暗示了贪恋功名富贵的问题。

在下阕中,词人设想了谢安早日退隐的愿望。词中通过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表达了年华老去和对“遗恨”的思考。词中设想了谢安归乡的千里长途中的愉快生活,强调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词中的设想情辞恳切,充分表现了词人对辞官归隐的夙愿。最后两句反用典故,强调了谢安对自己理想的坚定不移。

整篇鉴赏文章通过对词的内容和意境的解读,展示了词人对谢安经历和人生理想的思考和赞赏。同时,文章也通过词中的鉴戒和设想,提醒读者要珍惜时光,不要贪恋功名富贵,早日追求自己真正的理想和幸福。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鉴赏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宋代 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

宋代 苏轼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宋代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