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注释:
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
短松:矮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苏东坡与王弗的婚姻和王弗的早逝,以及苏东坡对妻子去世的痛苦和悼念。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仅十六岁的王弗结婚,二人相互深爱,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王弗在二十七岁时不幸去世,给苏东坡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苏东坡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痛苦。随后,苏东坡来到密州,在1075年的一天,他梦见了妻子王氏,于是写下了这首悼亡词,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悲痛之情。这首悼亡词以其动人的词句和深情的表达,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创作背景详情»
悼亡词》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首悼亡之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表现方式而闻名于世。
首先,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记梦”的形式,通过明确写出做梦的日子,将悼亡的情感与梦境相结合。虽然整首词中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但其他部分都是作者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这种表现方式使得词的意境更加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其次,词的开头三句以排空而下的方式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十年的生死相隔,使得死者对人世茫然无知,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同样感到茫然。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转瞬即逝。然而,过去美好的情景却难以忘怀。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通过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接着,词中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爱妻早逝的感慨之情。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诉说凄凉之感。这句话极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最后,词中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句将现实与梦幻混同,将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和形体的衰败之中。这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表达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描绘了个人的变化,使词的意义更加深刻。
总的来说,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深沉的情感而脱颖而出。通过运用“记梦”的形式,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描绘个人的变化和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使词的意义更加深层次。这首词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的经典之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 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 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