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深夜里下起了鹅毛大雪,野草丛上覆满了白雪,犹如一座座银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弥漫的水烟,这些景象都没有了,变成了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
注释:苏轼因黄州太守徐君猷携酒来访,写下了五首《浣溪沙》,称为黄州《浣溪沙五首》以别于徐州《浣溪沙五首》,此词为其中的第四首。
半夜:夜里十二点左右,也泛指深夜。王维《扶南曲歌词》之四:“入春轻衣好,半夜薄妆成。”
银山:雪堆积的样子。
积苏:指丛生的野草。范成大《古风上知府秘书》之一:“身轻亦仙去,罡风与之俱,俯视旧篱落,渺莽如积苏。”
九陌:田间的道路。苏轼《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之一:“雨收九陌丰登后,日丽三元下降辰。”
随车:指时雨跟着车子而降。也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后汉书·郑弘传》“政有仁惠,民称苏息” 李贤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弘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
捻髭须:捻弄胡须。沉思吟咏诗句的样子。
《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的十二月。在这个月的第二天,下过一场雨后微雪。当天,太守徐君猷带着酒来到临皋亭,拜访苏轼。两人坐在一起,苏轼即兴创作了《浣溪沙》三首。第二天,苏轼酒醒后,发现雪下得更大了,于是又创作了另外两首诗。
这一系列诗词的创作背景简单而清晰。徐君猷作为太守,他的到来显示了苏轼在当地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苏轼则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将眼前的景象和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这一系列的诗词。
这些诗词以即景写事的方式呈现,展现了苏轼对雨后微雪和大雪的感受。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然景观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和思考。这些诗词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才华。
总的来说,这一系列诗词的创作背景简单而具体,展示了苏轼在当地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对自然景观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悟。这些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苏轼内心的激动和思考,展示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才华。
《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创作背景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