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原文赏析

  • chú
    宿
    cháng
    zhōu
    chéng
    wài
    èr
    shǒu
  • [
    sòng
    dài
    ]
    shì
  • xíng
    liǎng
    kān
    beī
    yuǎn
    huǒ
    xīng
    jiàn
    xiàng
    weī
  • bìng
    yǎn
    mián
    feī
    shǒu
    suì
    xiāng
    yīn
    bàn
    guī
  • chóng
    qīn
    jiǎo
    lěng
    zhī
    shuāng
    chóng
    xīn
    tóu
    qīng
    gǎn
  • duō
    xiè
    cán
    dēng
    xián
    zhōu
    xiāng
    nán
    lái
    sān
    jiàn
    suì
    yún
    zhí
    zhōng
    shēn
    zǒu
    dào
  • lǎo
    kàn
    xīn
    tuì
    退
    guī
    xué
    jiù
    táo
  • yān
    huā
    zuò
    qīng
    chūn
    shuāng
    xuě
    piān
    xún
    bìng
  • dàn
    qióng
    chóu
    cháng
    jiàn
    zuì
    hòu
    yǐn

原文: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相关标签:节日抒情孤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人边行走边唱歌,有人在野外啼哭,两种声音都令我心中伤悲,远处的灯火夜空的疏星,渐渐地趋向暗淡低微。
病眼睡不着并非因着守岁,乡音无人为伴我苦苦地思归。
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知道冬霜重满是寒气,刚洗过头发觉得轻松,却感知鬓发又已变稀。
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

来到江南见旧岁三度辞去,真怕终身要奔走在道路。
年纪老大怕看新的日历,辞官归乡准备学写旧的桃符。
自然景物已表露春天的意味,我这病客的胡须偏被霜雪找寻。
纵使穷愁潦倒但愿赢得此身长健,不怕轮到我最后一个把屠苏酒饮。

注释:
野宿:住宿在郊外。
行歌:边行走边唱歌,借以抒发感情、表达意愿等。《晏子春秋·杂上十二》:“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野哭:哭于郊外。
微:暗淡低微。
守岁:除夕习俗,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乡音:家乡的口音。
重(chóng)衾(qīn):多条被子。
沐(mù):洗发。
“南来”句: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冬到杭州通判任,至作此诗,已度过三个除夕。岁云徂(cú),谓年岁辞去。徂,往。
历日:这里指日历。
桃符: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俗于农历元旦,用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
烟花:泛指春景。青春:春季。
博:赢得。长健:身体健康。
“不辞”句: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见《荆楚岁时记》。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岁旦饮酒”条云:“今人无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段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十一月。当时,苏轼受命前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进行赈饥活动。除夕之夜,苏轼选择在常州城外的运河边过夜,并在此时创作了两首诗。

这段背景的重要性在于展示了苏轼的仁爱之心和对民众的关怀。当时,常州、润州一带正遭受着严重的饥荒,许多人民生活困苦,食物短缺。作为一位文人官员,苏轼受到了皇帝的委派,前往这些地区进行赈济,帮助那些受苦的人们度过难关。

在除夕之夜,苏轼选择在常州城外的运河边过夜,这也是他在赈饥活动中的一次停留。这个选择可能是因为运河是当时重要的交通通道,常有船只经过,苏轼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与更多的人接触,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求。

在这个特殊的夜晚,苏轼创作了两首诗。这些诗可能是他对所见所闻的感悟和思考的表达,也可能是他对赈饥活动的反思和激励。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诗都展示了苏轼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创作背景揭示了苏轼作为一位文人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仁爱之心。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关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公仆。这段背景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苏轼思想和人格的窗口,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文化名人的独特魅力。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悲情的开头,运用了一系列悲伤的词语和句子,营造出冷寂愁郁的氛围。诗人在除夕之夜写下这首诗,除夕是一年的结束,让人不禁感叹岁月如流、人生易老。诗人在异乡思乡,远离家人,感受到了羁旅之苦。他的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忧伤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然而,诗人从残灯的光亮和小舟的托身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美好,因此他要感谢它们,展现了他的豁达乐观。

第二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诗人虽然不断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但与当权者的不合导致他无法回朝。诗人感叹自己可能一生都要在谪居中奔走。他不愿意看新的年历,怕勾起对时光流逝的伤感。诗人自比“旧桃符”,暗指他要抛却不如意的仕途。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诗人的老态,虽然他在年龄上只有38岁,但他以“老”、“病客”自称,实际上是指他的心境。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亮点,诗人表示要用“穷”和“愁”换取长久的健康,要喝屠苏酒迎接新年。屠苏酒是一种新年的习俗,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饮用。诗人说他要从喝酒中找到快乐和希望。

整体而言,这两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除夕之夜的悲伤和失意,但也透露出他的豁达乐观和对新年的期待。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洞仙歌·咏柳

宋代 苏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代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菩萨蛮·回文

宋代 苏轼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