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回文》原文赏析

  • mán
    ·
    huí
    wén
  • [
    sòng
    dài
    ]
    shì
  • qiáo
    nán
    jiāng
    qiǎn
    hóng
    meí
    xiǎo
    xiǎo
    meí
    hóng
    qiǎn
    jiāng
    nán
    qiáo
    kuī
    xiàng
    shū
    shū
    xiàng
    kuī
  • lǎo
    rén
    xíng
    dào
    dào
    xíng
    rén
    lǎo
    bié
    cán
    zhī
    zhī
    cán
    bié

原文: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相关标签:写花梅花赞美菩萨蛮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了小花,这些浅红色的小朵梅花盛开在江南的山岭上。红梅探看着我,我倚靠着稀疏的篱笆,红梅从篱笆的缝隙里朝我望着。

南极老人即将到来,老人星到来时,就意味着进入暮年。在离别时,我们叮嘱彼此要珍惜余年,就像红梅枯谢了一样,我们会依恋别离时的情谊。

注释:菩萨蛮是一种词牌名,最初是唐代教坊曲名,也被称为“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上下两部分各有四句,都是两仄韵和两平韵。

回文是一种诗词形式,因为可以回环往复地朗诵而得名,相传起源于前秦窦滔的妻子苏蕙的《璇玑图》。

江南在这里指的是黄州。

疏篱指的是稀疏的篱笆。

篱疏是指篱笆之间的缝隙。

老人指的是老人星,也叫寿星,暗指时光流逝很快。

行人代指赵晦之。老表示暮年。

残枝指的是残败的梅花树枝,这里代指余年。

惜表示依恋。 《菩萨蛮·回文》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在黄州贬居期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梅诗词。1082年元月,正值梅花盛开的季节,苏轼创作了一首歌颂红梅高洁品格的词,这首词是他送给好友赵晦之的礼物。

在这个时期,苏轼被贬居黄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贬谪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惩罚手段,苏轼因为与当时的政治权贵发生冲突而被贬到了黄州。尽管身处贬谪之地,苏轼并没有放弃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相反,他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其中不乏以梅花为题材的作品。

1082年元月,正是梅花盛开的季节。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赋予了高洁、坚韧、不畏严寒的象征意义。苏轼在这个时候创作了一首咏梅的词,表达了对红梅高洁品格的赞美。他将这首词赠送给了在藤州担任知州的好友赵晦之,以表达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好友的祝福。

这首词以红梅为主题,通过描绘梅花的美丽和高洁品格,表达了苏轼对友谊和人格的追求。词中的红梅被赋予了高洁的象征意义,与苏轼自身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但他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这首词不仅是对红梅的赞美,也是对苏轼自身坚韧不拔的品格的赞美。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反映了苏轼在贬居黄州期间的心境和情感。尽管他身处逆境,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美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这首词也展现了苏轼对红梅高洁品格的赞美,以及对友谊和人格追求的思考。通过这首词,苏轼向赵晦之表达了他对友谊的感激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身品格的自豪和坚守。 《菩萨蛮·回文》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红梅赠别》进行了解读。文章分为上下两片进行分析。

上片主要通过拟人的手法,赞美了梅花的高洁人格。词的开头两句“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通过回环句式,特写了细弱的“小梅”开在不显眼的“江南”黄州这块土地上,同时也借以自喻贬谪的苏轼的孤芳生活。接着,“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这句话突出了细弱的梅花与贬谪的苏轼同是苦命根,如坐篱牢,只能通过篱缝传话慰藉,从而展现了梅的孤傲品格和人的独立性格。上片既描写了梅花的形象,又体现了苏轼的情感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

下片则从时空变化的角度,苏轼叮嘱赵晦之要珍惜有限的时光,爱惜余年。“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通过反复进言,以“老人”点明双方生存的时间,以“行人”点明双方生存的空间。时空交错,营造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苍凉感。最后一句“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苏轼仍以梅的品格自喻,表达了珍惜残存的时光和离别的情感。同时,也暗示着苏轼傲然不屈,期望重返朝廷的美愿。

整篇赏析中,该词以梅花喻人品,将残梅的枯凉景象与词中“行人”的孤独身影融合在一起。通过景物的渲染,营造出“惜别离”的环境与气氛,寄托了岭南的残梅和黄州的残梅,终有一天会焕发出新枝而青春永驻的情意。 《菩萨蛮·回文》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落花的季节,空寂的庭院里有一位穿着很单薄的少妇。她穿着薄薄的衣衫,站在庭院的空旷处观赏着那些落花。几天后,忧愁的情绪在她心头悄然升起,她对这份依恋不舍的忧愁一天天地延续下去。

在梦中醒来,只听到黄莺在歌唱,唱歌的黄莺累得返回梦乡。有人顺便带来了信,并询问了一些事情,少妇害羞地低下了头,她请那个人顺便带回一封回信。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原为唐代宫廷音乐曲名,也有其他称呼如“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上下两段各四句,都是两个仄声韵脚和两个平声韵脚。
回文:一种诗词形式,因为可以循环往复地吟诵而得名,传说起源于前秦窦滔的妻子苏蕙的《璇玑图》。
春衫:代指少妇。
迟日:过后几天。
依依:隐藏的样子。
舌弄:用舌头拨弄,指演唱的意思。
邮:邮差,指送信的人。
便:顺便。
羞:低头。 《菩萨蛮·回文》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十一月,著名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的情景。在被贬黄州后,苏轼闭门不见客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冬至过后,他前往天庆观修炼,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心灵上的满足。然而,他在修炼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任何收获。正是在这种无所收获的情况下,苏轼创作了这首词,表达了他对于暮春闺情的思考和感受。 《菩萨蛮·回文》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苏轼的《赤壁怀古》进行解读。文章分为上下两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上片主要描述了少妇在暮春时节空守庭院,思念郎君而感到长时间的恨意。苏轼善于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相结合,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和少妇的心态来表达情感。词中的“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一句,通过描绘落花、空院和薄衣来表达少妇思念郎君的寂寞和烦乱。最后两句“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复杂的情感。少妇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下片则以梦幻和现实相互映照的手法,进一步描写了少妇对郎君的痴情和恨情。词中的“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一句,通过黄莺的形象来托情,表达少妇做美梦的情景。然而,当梦醒之后,现实虚无,黄莺也不再嚼舌头,只能进入梦乡。这种梦幻与现实的对比,进一步烘托出少妇的寂寞和孤独。最后一句“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则将读者带回现实,以一种回味的方式结束词。

整篇词围绕着“恨”字展开,通过情景的融会和梦幻与现实的结合,将少妇思郎的复杂情绪和恨情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了余音绕梁的效果。 《菩萨蛮·回文》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书戴嵩画牛 / 杜处士好书画

宋代 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

宋代 苏轼

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青缸明灭照悲啼。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
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情声两尽莫相违。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宋代 苏轼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