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寒冷的冬夜里,寒冰封住了井。明亮的月光透过华丽的房间照进帐子里,青色的灯光闪烁着,映照着悲哀的侍女。灯芯快烧完了,胭脂粉和泪水一滴滴地流下来。
她还没喝完一杯酒,就掩面流泪,歌声中夹杂着凄凉的悲叹。悲情和歌声两方面都尽量发泄,彼此不矛盾。如果你能体味到她唱得令人悲痛之处,就是当歌声震得屋梁上的灰尘飞扬下来时。
注释:临江仙:唐代教坊曲,后来用作词牌,是一种双调小令。也有其他名字,如《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等。词牌的格律都是平韵格。整首词分为上下两片,每片五句,都是平韵。
冰合井:严寒的冰把井冻住了。
画堂:泛指华丽的房间。
侵帏(wéi):侵袭帐子。侵指一物进入另一物中或另一物上。
青缸:代指青色的灯光。
挑:把灯芯拨出一些。欲尽:快烧完了。
裛(yì):沾湿。垂:掉下,流下。
掩泪:就像掩着面流泪一样。
暗尘:多年不见的灰尘,积尘。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的十二月。故事的主人公是徐君猷,他是黄州的太守,与苏轼是同僚。徐君猷的侍女胜之即将离开黄州前往苏州。苏轼在送别胜之时创作了这首词。
这个背景设定在古代的中国,宋神宗元丰六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具体年份。徐君猷是黄州的太守,太守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域的官职,负责管理和治理该地区的事务。苏轼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与徐君猷是同僚,可能在政务上有过合作和交流。
在这个故事中,徐君猷的侍女胜之即将离开黄州,前往苏州。侍女在古代社会中是负责侍奉主人的女性,她们通常与主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胜之可能是徐君猷的亲信侍女,两人之间可能有着深厚的感情。
苏轼在送别胜之时创作了这首词。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为主要特点。苏轼以他独特的才华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胜之离去的感伤和思念之情。这首词可能充满了对别离的痛苦和对胜之的祝福,同时也展现了苏轼对生活和人情的深刻洞察力。
整个背景设定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通过描述徐君猷和苏轼的关系以及胜之的离去,展现了人情世故和情感的复杂性。这个故事可能会引发读者对于离别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苏轼作为文学家和人物的魅力和才华。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描述了一位侍女在离别前夜的悲伤生活环境与心态。上片以冬夜的严寒和明月、青灯的映照为背景,描写了侍女在离别后的孤独和悲伤。侍女的悲啼声长时间不停,表达了她对离别的伤感之深。明月和青灯成为了她孤独的见证,也凸显了她与主人欢笑相伴的对比。这与《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中的“泪巾犹裛香泉”“别梦”的意境相呼应,展现了离情的必然。侍女与主人之间的深情厚意,让她在主人离开黄州几个月后也感到悲伤和变化。下片描写了侍女在离别前夜的歌声,令人动心、消魂和断肠。她的歌声中透露出未歌先泪、半歌半悲的情感。泪、歌、悲三者交融,让人为之动容。最后两句进一步渲染了侍女的无限伤感与痛苦。全词情真意切,通过冬天、寒夜、冰井、明灭青灯、悲啼、粉泪、清悲歌声等词语的巧妙运用,塑造了一位令人倾倒的侍女形象。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