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花影》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创作了这首诗。这个时期正值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被称为“王安石新政”。然而,这些改革政策引起了很多争议和不满。
在这首诗中,苏轼表面上写的是花影,但实际上是在影射王安石及其新政。他通过花影的比喻,暗示了王安石新政的虚假和不可靠。花影是一种虚幻的存在,随着风的吹拂而摇曳不定,很容易消失。这可以被解读为苏轼对王安石新政的不信任和对其政策的不满。
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隐喻和象征手法,通过描绘花影的形象,传达了他对王安石新政的批评。他认为这些政策只是表面上的美好,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的实质和持久性。苏轼可能认为这些改革只是一时的风潮,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将逐渐消失。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情绪。虽然王安石的改革政策有一些积极的方面,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争议。苏轼作为当时的知名文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这些政策的质疑和批评。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轼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和批评。通过花影的隐喻,苏轼传达了他对这些政策的虚假和不可靠的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王安石新政的争议和不满情绪。
《花影》创作背景详情»
心的感情变化与花影的变化相结合,通过对光与影的描写,传达出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无可奈何的心情。诗中运用了讽喻的手法,将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表达了对小人的鄙视和憎恶。诗人通过描写花影的移动和消失,以及太阳的落下和明月的升起,表达了对小人的期望和失望。整首诗通过对光与影、花影的变化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使诗作具有了动态美和含蓄美。 《花影》赏析二详情»
的官员形容为苍蝇,这才是有力的比喻。所以,我认为这首诗中的“花影”并不是指小人,而是指花影本身,是一种美好而短暂的存在。诗中的呼童扫花,是在捕捉这一瞬间的美丽,同时也在暗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思考,正是苏轼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总的来说,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意境和哲理。通过对花影的描绘和呼童扫花的动作,诗人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诗中的语言幽默诙谐,给人以愉悦的感觉。这种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正是苏轼诗歌的魅力所在。无论是谁的作品,只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就是一首好诗。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