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段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十一月。当时,苏轼受命前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进行赈饥活动。除夕之夜,苏轼选择在常州城外的运河边过夜,并在此时创作了两首诗。
这段背景的重要性在于展示了苏轼的仁爱之心和对民众的关怀。当时,常州、润州一带正遭受着严重的饥荒,许多人民生活困苦,食物短缺。作为一位文人官员,苏轼受到了皇帝的委派,前往这些地区进行赈济,帮助那些受苦的人们度过难关。
在除夕之夜,苏轼选择在常州城外的运河边过夜,这也是他在赈饥活动中的一次停留。这个选择可能是因为运河是当时重要的交通通道,常有船只经过,苏轼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与更多的人接触,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求。
在这个特殊的夜晚,苏轼创作了两首诗。这些诗可能是他对所见所闻的感悟和思考的表达,也可能是他对赈饥活动的反思和激励。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诗都展示了苏轼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创作背景揭示了苏轼作为一位文人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仁爱之心。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关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公仆。这段背景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苏轼思想和人格的窗口,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文化名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