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原文赏析

  • nán
    xiāng
    ·
    chóng
    jiǔ
    hán
    huī
    lóu
    chéng
    jūn
    yóu
  • [
    sòng
    dài
    ]
    shì
  • shuāng
    jiàng
    shuǐ
    hén
    shōu
    qiǎn
    lín
    lín
    lòu
    yuǎn
    zhōu
    jiǔ
    jiàn
    xiāo
    fēng
    ruǎn
    sōu
    sōu
    mào
    duō
    qíng
    què
    liàn
    tóu
  • jiā
    jié
    ruò
    weí
    chóu
    dàn
    qīng
    zūn
    duàn
    sòng
    qiū
    wàn
    shì
    dào
    tóu
    shì
    mèng
    xiū
    xiū
    míng
    huáng
    huā
    dié
    chóu

原文: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相关标签:宋词精选秋天写景抒怀南乡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又名《好离乡》、《蕉叶怨》等。
重九: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涵辉楼:在黄冈县西南。徐君猷:名大受,当时黄州知州。
水痕收:指水位降低。
浅碧:水浅而绿。
鳞鳞:形容水波如鱼鳞一般。
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尊:同“樽”,酒杯。
休休:不要,此处意思是不要再提往事。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涵辉楼》是一首宋代诗歌,由韩琦创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在黄州。涵辉楼位于黄冈县西南,是当地的名胜景点。宋代文人苏轼在《醉蓬莱》序中提到,他曾经谪居黄州,每年重阳节都会与当时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在西霞楼相会。

诗中提到了“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山光遍轩楹,波影撼窗牖。”这是描写涵辉楼的景色,山光倒映在楼阁之间,波光影响着窗户。

诗中还出现了“破帽句”,这是指孟嘉在九月九日登龙山时帽子被风吹落的故事。重阳节后登高的习俗与孟嘉的故事相呼应。

“若为酬”意思是怎样应对过去的事情,表示对过去的回应。

“尊”是指酒杯。

“明日句”是指诗中的“明日黄花蝶也愁”,这是对唐代郑谷《十日菊词》中“节去蜂蝶不知,晓庭还绕折空枝”的引用。诗中表达了重阳节后菊花凋谢,蜂蝶也感到愁闷的意境。苏轼在《与王定国》中也提到了这句诗。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然而,由于他的政治观点与当时的统治者相左,他多次被贬谪到不同的地方。其中,他被贬谪到黄州期间,是他创作了这首词。

这首词是在元丰五年(1082年)的重阳日,也就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苏轼在黄州郡中涵辉楼的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通常会登高远眺,祈求长寿和吉祥。而苏轼在这个宴席上,以他独特的才华和情感,创作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苏轼表达了对徐君猷的敬意和祝福。他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黄州的美景和宴席的热闹场景。他用细腻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徐君猷的赞美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黄州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的才华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在贬谪期间对黄州的感受和思考。尽管他身处贬谪之地,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和艺术的追求,他通过创作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徐君猷和黄州的深情厚意。

这首词成为了苏轼创作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在贬谪期间的心境和情感。它成为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创作背景的重要一部分,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表的意境不同,不再是对世事的无奈和无可奈何,而是一种豁达和释然。作者通过描绘秋景、酒后感受以及宴席感慨,表达了对世事变幻无常的理解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他用戏谑和幽默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既有对纷扰世事的无奈,又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整篇赏析通过描绘景物和情感的交融,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

宋代 苏轼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宋代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洞仙歌·咏柳

宋代 苏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