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的赏析

赏析
这首诗共分为三段,每段都有自己独立的内容,但又相互联系和递进。诗人通过描绘战乱和人民疾苦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痛苦。

第一段开篇的八句描绘了战乱连绵不断、人民哀声遍野的景象。诗人写出了国家的艰难和人民的苦难,强调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疾苦。虽然战争是为了捍卫统一而进行的,但诗人并未对战争本身进行谴责,而是将其作为下一层内容的铺垫。

第二层内容揭示了最严重的时弊和人民疾苦的真正根源。官吏们剥削人民,不顾人民的死活,造成了民心不安。诗人对庶官的谴责和对民生艰难的忧愤表达深切,通过与“贤者贵为德”形成对照,托住了上一段的内容,为下文做了铺垫。

第二段的中间八句称赞了友人的见识卓绝和正直无私。诗人将友人列为“贤者”,希望他能救民于水火,惩治贪官污吏。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揭示了封建官吏的罪恶本质。

最后一段的四句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痛苦的关切和对友人的期望。诗人的泪水如同大江的奔流,他的凄恻之情如同浩渺的天空,流露出他对人民痛苦的关切和对友人的期望。诗人利用友谊来勉励对方,希望友人能为人民做出更多的好事。诗人的友情和忧国优民之情融为一体,水乳难分、似漆如胶。

这首送别诗概括描写了战乱中人民的苦恨,揭露了当时社会横征暴敛的真实情况。诗人的言辞犀利,感情强烈,内容深刻,气度恢宏。


诗文: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
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
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
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相关标签:战争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