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这个时期正值战国时代,各国之间争夺地盘、争斗不断。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秦国的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国交好。然而,当秦国的诺言最终变成了空中楼阁时,秦楚两国的关系恶化变得不可避免。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国与秦国发生了多次战争,但都以秦国获胜、楚国失败告终。
根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国与秦国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以西一带)交战,楚军大败,楚国的大将屈匄被俘,楚军的甲士被斩杀达到8万人,汉中郡成为秦国的领土。楚国曾试图以全国之力攻打秦国,但再次在蓝田战役中遭到惨败。
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国与齐国、韩国、魏国联合攻打楚国,楚国将领唐昧被杀,重丘(今河南泌阳北)被秦国占领。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国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到2万人。再过一年,秦国攻取了楚国的8座城池,楚怀王被骗入秦国结盟,最终被囚禁,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
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国再次进攻楚国,楚军再次惨败,斩首5万人,攻取了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根据以上统计,在屈原生前,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丧生。
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在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根据古代葬礼的规定,在战场上“无勇而死”的士兵,不能被安葬在墓地,而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为是战败者,所以只能暴尸荒野,没有人为这些为国战死的人举行丧礼或进行祭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原这位被放逐的楚国贤士创作了《国殇》这一不朽名篇。他深感楚国的国势衰败、士兵伤亡的悲惨,以及国家的背约忘亲、任馋弃德的错误政策,因此写下了这首悲怆的诗篇,表达了对楚国的深深忧虑和痛心疾首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