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名篇,主要阐述了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和精神自由的重要性。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圣人无名”开始,是本篇的主体。通过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庄子说明要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这里的“无己”指的是忘掉自己的私欲和自我,不受任何束缚和依凭;“无功”指的是不追求功名利禄,不为外在的成就和荣誉所困扰;“无名”指的是不追求名利和虚荣,不被外界的评价和标签所左右。只有做到这三者,才能真正达到逍遥的境界。
第二部分,从“窅然丧其天下焉”开始,紧承上一部分的内容,进一步阐述“无己”的重要性。庄子认为,只有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这里的“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有忘记自己的私欲和自我,才能真正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三部分,论述了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庄子认为,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他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主张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他认为,人类的生活应该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整篇文章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了庄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庄子认为客观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只有忘记自己的私欲和自我,才能真正追求自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诗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 一作:枪榆枋)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