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战国时期的背景和梁惠王与孟子的相遇。战国时期,各个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量迁徙和伤亡。在没有国籍制度和移民限制的情况下,百姓可以自由选择迁徙到自己心目中认为安定、富强和乐土的国家。一个国家的人口多少也是国家稳定繁荣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列国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

梁惠王也不例外,他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贤者来到自己的国家。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他采取了卑礼厚币的方式来招贤者。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梁惠王一见到孟子,就希望能够得到关于如何利益国家的良策。然而,孟子却指出利益并非唯一重要的,仁义同样重要。他强调专注于追求利益的危害性,以及实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在另一次会面中,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是否喜欢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孟子回答说,只有贤者才会喜欢这样的地方,而不贤者即使有这样的地方也不会感到快乐。他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与不贤者在享受乐趣方面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此文王能够享受乐趣;夏桀不关心百姓,百姓怨恨他,因此夏桀不能保持乐趣。

通过接触和交谈,孟子和梁惠王彼此更加了解对方,最终形成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世的政事问答。这篇对话探讨了利益与仁义的关系,以及贤者与不贤者在治理国家和享受乐趣方面的差异。


诗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相关标签:高中文言文治国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