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螽斯》是一首古代诗歌,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这首诗最鲜明的特色是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全篇共有六组叠词,巧妙运用叠词使诗歌充满了韵味。《螽斯》在诗经中使用叠词的方式很常见,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六组叠词的运用非常巧妙,使得诗歌的音韵铿锵有力,产生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组叠词的意义有所差别,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于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于世代昌盛;末章侧重于聚集欢乐。这样的结构使得诗歌的意义更加丰富。《螽斯》不仅仅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说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
关于诗歌的主旨,《毛诗序》中指出:“《螽斯》是指后妃子孙众多,就像螽斯一样。如果没有妒忌,那么子孙就会众多。”这一点明了诗歌的主旨,但也带有经学的痕迹。朱熹在《诗集传》中继承了毛氏的说法,并发挥了“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的解释,但没有贯彻“《诗》作诗读”的主张。对此,姚际恒认为这种解释是“附会无理”,方玉润则指出诗人仅仅是借用螽斯作为比喻,并没有明显颂扬君妃,读者应该从诗歌中去体会更多的意义。确实,我们不应该过于依赖经传的解释,而应该从诗歌本身去理解它。
诗歌中的意象和诗语都表达了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愿望,诗歌的意义明朗而豁达。从意象上来看,飞蝗产卵孵化的若虫非常多,一年可以产生两代或三代,可以说是一个宜子的动物。诗歌正是以此作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子孙众多的愿望。从诗语上来看,“宜尔子孙”的“宜”字含有“多”的意思;而六组叠词除了“薨薨”以外,都有形容群聚众多的意义。诗歌的辞藻华丽,用墨如泼,正是因为诗人的愿望非常强烈。子孙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晚年的慰藉和家族的希望。这首诗歌展示了华夏先民对于子孙繁衍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