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原文赏析

  • zhōng
  • [
    xiān
    qín
    ]
    míng
  • zhōng
    shēn
    shēn
    ěr
    sūn
    zhèn
    zhèn
  • zhōng
    hōng
    hōng
    ěr
    sūn
    shéng
    shéng
  • zhōng
    ěr
    sūn
    zhé
    zhé

原文: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相关标签:诗经写鸟祝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蝈蝈张翅膀,群集低飞翔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旺啊。
蝈蝈张翅膀,群飞嗡嗡响啊。你的子孙多又多,世代绵延长啊。
蝈蝈张翅膀,群聚挤满堂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和睦好欢畅啊。

注释:
螽(zhōng终)斯:或名斯螽,一种直翅目昆虫,常称为“蝈蝈”。一说“斯”为语词。
诜(shēn 身)诜:同莘莘,众多貌。
振振(zhēn真 古音):茂盛的样子。
薨(hōng轰)薨:很多虫飞的声音。或曰形容螽斯的齐鸣。
绳绳(mǐn):延绵不绝的样子。
揖揖(yī):会聚的样子。揖为集之假借。
蛰(zhé哲)蛰:多,聚集。 《螽斯》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周代,有一个特殊的官职——采诗之官。每年春天,这些官员会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他们的任务是找到那些能够反映人民欢乐和疾苦的作品,并将其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的官员。太师会为这些作品谱曲,并演唱给天子听。这些歌谣成为了天子施政的参考。

其中一首歌谣就是《螽斯》。这首歌谣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多子多福的思想和对这方面的祈祷。在古代社会,子孙是家族延续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常常祈祷能够生育众多的子孙后代,以保证家族的繁荣和幸福。

《螽斯》这首歌谣以螽斯(一种昆虫)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于繁衍生息的期望。螽斯是一种能够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它的鸣叫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因此,人们希望自己能够像螽斯一样,能够繁衍后代,生活幸福。

这首歌谣的创作背景是周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子孙后代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因此,这首歌谣的出现也是符合当时社会价值观的。

总的来说,这首《螽斯》是根据周代的采诗制度创作的一首歌谣。它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多子多福的思想和对繁衍生息的祈祷。这首歌谣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周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螽斯》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螽斯》是一首古代诗歌,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这首诗最鲜明的特色是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全篇共有六组叠词,巧妙运用叠词使诗歌充满了韵味。《螽斯》在诗经中使用叠词的方式很常见,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六组叠词的运用非常巧妙,使得诗歌的音韵铿锵有力,产生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组叠词的意义有所差别,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于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于世代昌盛;末章侧重于聚集欢乐。这样的结构使得诗歌的意义更加丰富。《螽斯》不仅仅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说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

关于诗歌的主旨,《毛诗序》中指出:“《螽斯》是指后妃子孙众多,就像螽斯一样。如果没有妒忌,那么子孙就会众多。”这一点明了诗歌的主旨,但也带有经学的痕迹。朱熹在《诗集传》中继承了毛氏的说法,并发挥了“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的解释,但没有贯彻“《诗》作诗读”的主张。对此,姚际恒认为这种解释是“附会无理”,方玉润则指出诗人仅仅是借用螽斯作为比喻,并没有明显颂扬君妃,读者应该从诗歌中去体会更多的意义。确实,我们不应该过于依赖经传的解释,而应该从诗歌本身去理解它。

诗歌中的意象和诗语都表达了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愿望,诗歌的意义明朗而豁达。从意象上来看,飞蝗产卵孵化的若虫非常多,一年可以产生两代或三代,可以说是一个宜子的动物。诗歌正是以此作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子孙众多的愿望。从诗语上来看,“宜尔子孙”的“宜”字含有“多”的意思;而六组叠词除了“薨薨”以外,都有形容群聚众多的意义。诗歌的辞藻华丽,用墨如泼,正是因为诗人的愿望非常强烈。子孙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晚年的慰藉和家族的希望。这首诗歌展示了华夏先民对于子孙繁衍的美好愿望。 《螽斯》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精卫填海

先秦 佚名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富贵不能淫

先秦 佚名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式微

先秦 佚名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