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注释:
式:作语助词。
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微:非。
微君:如果不是你们。
故:原因,缘故。
中露:露中,在露水中。倒文以协韵。
躬:身体。一说通“穷”,困穷。
《式微》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可以描述为中国周代的一项传统活动。据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他们每年春天会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这些采集到的歌谣会经过整理后交给太师,太师负责将这些歌谣谱曲,并演唱给天子听。这些歌谣被视为反映人民欢乐和疾苦的作品,也是天子施政的参考。
而这首《式微》是其中一首深刻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它描绘了社会的衰落和式微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于社会变迁的忧虑和不满。这首诗歌通过音乐的形式,将人们的心声传达给了天子,希望能够引起他的关注和重视,以便改善社会的状况。
这样的传统活动和诗歌创作背景,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民间声音的重视和尊重。通过采集民间歌谣,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人民的生活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施政。同时,这也为民间艺术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表达意见的机会。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中国周代的一项传统活动,即采集民间歌谣并将其整理后交给太师谱曲演唱给天子听。《式微》作为其中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通过音乐的形式传达了人们的心声和对社会变迁的忧虑。这个传统活动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民间声音的重视和尊重,同时也为民间艺术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表达意见的机会。
《式微》创作背景详情»
微”一词被解释为“归国”的意思。然而,从诗中的内容和语境来看,这种解释并不合理。诗人在诗中明确指出,他们之所以不能归国,是因为他们为了君主的事情而被迫劳作,日夜在露水和泥浆中辛苦劳作。因此,诗中的“式微”应该被理解为受奴役者的困境和愤懑之情,而不是劝归的意思。
在艺术上,这首诗采用了设问的形式来强化语言效果。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牢骚和不满,使诗篇更加生动有情致。此外,诗中还运用了韵脚来烘托情感气氛。诗中每句都用韵,并且每章都换韵,使诗的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了受奴役者的苦痛心情和背弃暴政的决心。通过随情用韵,诗人成功地强调了诗情所体现的感情基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受奴役者的困境和愤懑之情。通过设问和韵脚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特点,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式微》鉴赏详情»
《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采用了多种修辞方式,如反问、隐语、互文等,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诗歌的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句式长短兼有,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式微》的意象也成为后世诗歌中常用的形象,对后世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诗只有短短的两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诗人紧接着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他们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两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首先,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两章只变换了“故”“躬”两字,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微君之故”,朱熹《诗集传》释为:“我若非以君之故”;“微君之躬”,“躬”是“躳”的异体,《尔雅·释言》:“躬,身也。”躬、身两字互训,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所以,“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无君”。上下两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次,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其中,“露”为“路”的假借字,《尔雅·释名》:“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泥中’犹言泥涂也。”所以,“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上下两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在字数的变换中,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这两句在表达作品主题的同时,也保持了押韵的和谐。
总之,《式微》以其巧妙的变换和精妙的用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君主事业的忠诚和对于辛劳的无奈。这种表达方式在后世的古典诗歌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式微》赏析详情»